2006年1月28日

我的真人實境秀

很喜歡看旅遊生活頻道的節目(通常在21台,是Discovery頻道的鄰居),看完後總會覺得自己的人生不該如此甘於平淡。但並不是指像 Matt 所說的,在尾牙的隔天仍然貪戀於舞台上的光環而久久無法自己,呵呵,而是覺得...應該去挑戰一些自己原本做不到的、但一直想完成的事情。

說到這個會覺得自己的個性與理想充滿矛盾。一方面覺得自己是個安於穩定生活、不喜歡改變的人,有得吃穿睡得好就覺得很幸福了,不喜歡生活不停的改變改變。但另一方面又會覺得好像少了點什麼,應該要每天都做一件「不屬於今天」的事情,才能讓每天都有一塊鮮明的標記。


「不屬於今天」的事情可以有很多種詮釋方法,簡單來說應該是指「not daily routine」的計畫。例如:吃一個今天自己可以評分為排行第一的美食(有時是會從缺的)、講一個自己也會感動的故事(例如陳大個如何對奇異果好)、看一個令自己滿意的電視節目(例如昨天看亞當山德勒的電影)、或崇拜一個以前從沒想過會崇拜的人(例如周杰倫)。

現階段的我有一點太過於依賴眼前的事物,總覺得現在在身邊的東西就該是一輩子的,即使失去了其他的財產也無所謂。但是人生來來去去,整個金融、或甚至是人心的交易市場都在流通,許多抽象的事物也都在跟著改變。也許我該正視的是這些東西的轉換價值--無論是實體物品或是抽象的精神--在他們轉換的同時我獲得的是什麼,而不是看剩餘在我身邊的價值還「剩」多少。

有時候覺得活得很累,因為常要看別人眼中的剩餘價值來為自己打分數。仔細思考某些話,如「為什麼黃婉茹變成這樣?」或是「原來黃婉茹也只不過是這樣」或是「其實黃婉茹真的很不錯喲」...這些話的背後,其實並不是黃婉茹的全貌。這些說話的人看不到黃婉茹長遠的轉換過程,只知道短期內我的蛻變以及蛻變的成果,所以說出了符合她心中的想像或價值觀的評價。但其實,最忠實卻也最殘忍的評審應該是自己。

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個真人實境秀節目,導播、演員、製作人都是自己,我們給自己最喜歡的腳本,也給自己最具戲劇效果的對白,但是當我們自以為演給很多人看的時候,其實最主要的忠實觀眾還是自己。這部戲收視率並不高,其他的影評人都只是隨便看看5分鐘後便能寫出洋洋灑灑的幾大篇評論。最要命的是,我們忽略了自己最忠實的評價,但是依賴著這些只看5分鐘長度且看似十分專業的影評人看法--太多( too much )。

也許人生經驗不應該是這樣子累積的。

我很想誠實的面對自己,每天給自己安排好的腳本,也要每天與主角作深度溝通。負面的情緒也許可以拉高收視率,但沒辦法給主角太多可以受用一輩子的、回憶一輩子的寶藏,重要的是主角如何將負面情緒轉換成「人生經驗」的過程。

更重要的是,當有一天觀眾真的只剩下我一個人,我該如何繼續演出一幕又一幕精采的真人實境秀,讓自己依然快樂。這是製作人最想看到的部分,我也很期待這會是一部叫好(即使不叫座)的影集。

幹,真的很想出書,我要找公關公司來比稿了。

 



(本篇網誌使用天空網誌匯出程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