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27日

現在,生命的禮物

[本文同步刊登於心。 。遇見專欄]


偶爾會有這麼幾天,
滿地的玩具,
沒有摺完的衣服,
沾上糖果紙黏答答的地板,
洗衣機裡還有衣服在轉。

原本令人心煩的想著:
孩子什麼時候長大呢?
但深夜回到房間,
看著孩子熟睡的表情,
規律的呼吸聲,起伏的胸膛,
偶爾夢中呵呵的笑。

我不累了,也懂了。
「現在,就是最美的時候。」

-

偶爾會忽然想到,
以後若真蓋了自己的房子,
要怎麼安排房間、怎麼佈置,
孩子那時候大概幾歲⋯

回頭一看,
孩子正在大大的稻埕上奔跑騎車,
每天回家時波斯菊跟我們說歡迎,
開車回家小黑與小咖就瘋狂的追我們,
打開門總是有不同的菜在門口。

這就是我喜歡的樣子。
「把現在過得像自己所要的,
就是最美的時候。」

-

動畫片《盲眼維莎》講述到,
有一個美麗的女孩,
她的兩隻眼睛,
一隻只看得到她熟悉的過去,
一隻只看得到陌生的未來。
就是看不見「現在」。

不管是她的家人,
還是來追求她的男子,
即使站在她面前,
她都無法認識他們「現在」的樣子。

-

如同人們常在等待一個「美好的未來」,
緬懷一段「美好的過去」。
或者是,
在恐懼一個「不安的未來」,
或逃避一個「不勘的過去」。
我們對「現在」最熟悉,
有時卻最陌生。

-

「過去」,是生命的老師,

「未來」,是生命的機會,

「現在」,是生命的禮物。










2017年2月19日

故事,無價

#7/365

最近開始嘗試「以物易物」。

第一次,
是打算用我們種的菜換手工皂。

那時候還不大懂得以物易物的哲學,
內心一直在換算一塊手工皂的價格大概要換多少菜給別人。
後來因對方家裡已有了同樣的菜因此交易失敗。

那時明白了:
以物易物,也要換得巧,
換得到彼此「真正的需要」。


第二次因緣際會,
用菜換到對方的手作巧克力磚與無毒蘋果數顆,
滿載而歸的結果完全出乎意料,
還意外知道了原來朋友很會做手工巧克力。

那時候學到了:
以物易物的價值已超越價格本身,
更多的是挖掘到「熱情」與「故事」。


第三次,
用菜換了對方自家種植的無毒馬鈴薯,
對方是共學團的夥伴;

第四次用菜換了兩塊手作藍莓派,
對方是第一次見面的新朋友,
交易同時,還在他們家玩了一會兒。

這次,
以物易物對我來說,
更像是「友情的延續與展開」。


因為信任對方也信任自己,
因為喜歡著彼此細心呵護的事物,
因為希望用自身專長與時間取代貨幣,
所以,以物易物。

古早時代就已經存在的「以物易物」,
因為貨幣出現而逐漸被取代,
在那之後,所有物品開始有了自己的「身價」,
物品、土地、房子、人⋯一切都開始有了身價之分。
我們的身價可以換得什麼,
成了鎮日辛苦工作的意義。

「以物易物」恰好打破了身價的框架,
人與人之間的「故事」,
成了所有交易的基礎。

撇開交易不談,
我們多久沒有仔細聆聽
身邊的人所擅長的、所遭遇的、所願意貢獻的 「無價的故事」了?


2017年2月8日

回歸半年後:食衣住行育樂的逆襲(一)

2017/2/7 Tuesday

#6 /365

今天搬回來台東滿七個月左右。

記得搬回來沒三天,尼伯特颱風就來了,吹亂了整個台東,但也吹起我們未來規劃的安排。現在所有的一切,似乎都是神安排好的。

這七個月有很多事在默默改變。每當意識到這些改變,都在問自己:這樣的改變,是否屬於我?還是只是我屬於了這個城市?

就分門別類寫下這七個月以來,從台北搬到台東、從上班族變成家庭主婦、從17人團隊到6人團隊的改變:


在台北的早餐是一個人的豬排蛋吐司加豆漿、偶爾超好吃的Brunch;

回台東後,變成我來處理簡易早餐給我的兩個孩子:朋友做的手工麵包吐司/水果/蛋/菜/偶爾放縱的鬆餅巧克力蛋糕/或老王怕我們餓死而去買的三明治。

我自己弄的時候其實多半都抱著實驗的心態。冰箱有什麼就吃什麼,堅守不擺盤、不特別設計菜單、不看食譜、不一定好吃的四不法則之懶人媽媽法。

今天早上發現桌上有肉粽,我開心地跟孩子說:「耶~~我們今天有肉粽!」因為這樣他們就不用再等媽媽弄好久了XD


午餐在台北時是從公司附近的胖子小吃、牛肉麵、義大利麵、星巴克、池上便當、高級好多格的便當;

回台東後變成婆婆幾乎都會煮的五菜一湯。在家幾乎不會餓到,兩個冰箱永遠塞滿食物!外食的次數屈指可數。(所以有很多台東知名餐廳我其實還沒去吃過---超級在地人的啊!)

晚餐的部分,在台北是偶爾三商巧福、丹提、義大利麵、牛肉湯或家裡煮兩大盤菜瘋狂吃素(補早上的不足);回去台東後變成幾乎每天五菜兩湯。

婆婆手藝真的了不起,餐餐五菜兩湯真的好好吃。菜很多都是鄰居自己種或我們家自己種的,可以知道來源。

婆婆的名言:
"到台東不會賺大錢,但絕對餓不死!"

吃晚餐的時間則變化很大。以前晚上八點吃,回台東後瞬間提前到六點準時開飯。有時候吃完飯覺得好飽該睡了,但看一下時鐘竟然才七點,覺得睡得太早實在詭異,只好再消磨一段時間。

食的改變,大抵來說是很好的改變,我自己也很喜歡。

延伸兩者對食物的價值:在台北,「食」是一種自我識別(或成就個人識別)、一種生活享受;在台東,「食」是一種生活的節奏、土地的連結。



穿衣風格變化極大。

在台北時是穿所謂的「business casual」,大抵是:毛衣或版子較硬的衣服(沒去開會就會穿得更輕鬆)、西裝外套、九分褲、低跟鞋或靴子。

在台北時,再怎麼樣都會穿有「跟」的鞋子,試著穿便鞋或平底鞋,就會覺得自己那天矮人一截、話說不上幾句,在客戶面前應該會被瘋狂砍價。也曾經買過數千元的靴子。

在台北時每天化妝,沒化妝就絕對不會出門,沒有化妝,開會就儘量不發言(至今仍不懂為何這個神經病)。

在台東時,上述衣服幾乎都不能穿。

不是台東的問題,是因為「帶孩子」這個職業是有許多機能性或可能的職業傷害需要考量的。

怕熱,所以很少穿毛料或硬版子的衣服或是緊身九分褲;風大可以戴毛帽,但多數時候可能被孩子扯掉或根本太熱,因此衣服開始都有連帽,風大就套起來。我知道很多人的連帽都是裝飾而已,但在台東,我真心發揮它該有的任務。

經常流汗,因此現在超愛吸濕排汗衣,超涼的~~(灑花);背揹巾需要在腰部繫緊,因此冬天也不太能穿太厚或太澎的衣服,不然揹巾背上後會窒息。

背孩子經常要蹲下站立再蹲下,因此必須穿彈性ultra-definitely-flexible的褲子;寬褲very good,因為這樣走路就很涼;一定要有口袋,這樣帶孩子移動時可以放手機;經常要坐地上,因此什麼淺色系的那種「休閒風褲」,out。

外套,其實台東好熱,今年還沒有太多機會穿到大衣,但輕便的羽絨外套在風大時可以救媽媽一命。若有揹巾,一定要背好了再穿外套,造型、舒適度、生命安全都會獲得全面提升。

鞋子幾乎都穿可以一秒套上的便鞋,否則抱著孩子很難再彎下腰來綁鞋帶lala land。鞋子要耐髒,因為經常上山下海。車上要備著夾腳拖,因為可能會臨時動議去海邊。孩子的鞋也要有防水的那種。

很少化妝了,除非我要去台北。(我到底把台北設定成怎麼樣的城市了)漸漸地,我連防曬乳液都不擦了。黑黑的。

開始不用洗髮精沐浴乳,改用手工皂。因為用了手工皂,知道了自己的頭髮、皮膚、身體上半部與下半部的質地,天差地遠。

我想起Poo-free一段時間後,我發現自己的頭髮變得不再這麼細滑,而是每根頭髮都很粗管,我一度有點害怕。但後來卻發現我頭髮逐漸不再掉髮,我開始理解:也許我的頭髮原本就是這樣,那就是真正的我的髮質。也就寬心了。

哪種風格我喜歡呢?我都喜歡,前者是以前想像中的我--幹練智慧、百戰百勝;但後者是更接近於真實的我---有點不修邊幅、有點重視機能、有點笨懶、有點喜歡舒適自在。

明白自己褪去所有的保護色後原來的樣子,就不再眷戀理想中的樣子。



在台北時,住在大樓的十一樓,有管理員,包裹都有人代收(好方便)。

回到台東,住在三合院,自己就是管理員,宅配會聯絡我才能交貨。但家裡不好找,他們打電話給我,幾乎都是為了確保到底如何找到我們家、或是問我可否轉交給巷口柑仔店。

「右轉再左轉再右轉,土地公廟左轉」,還是找不到。土地公廟在台東許多轉角都有。可是找到了的宅配,下次見面,我會看見他帶著臉上的成就感來找我簽收。

在台北時,樓下都會有社區開的課,住戶經常碰面。在台東,大概是鄰居跟鄰居住得有點距離,我不太常看到鄰居,但他們還是跟婆婆很好,到底是怎麼交誼的呢?我好佩服。

在台北,小七店員收包裹收到知道我的名字;在台東,巷口有個柑仔店,我還沒踏進門,老闆娘就知道我是誰家的媳婦,在跟我打招呼了。

我看到的改變,是在於關係的深度。這裡,關係的網絡不是織在被創造出來的互動或交談的話語裡,而是在「一家生孩子、全村養孩子」的那種心照不宣。


關於行、育、樂、友,明日繼續。

 


2017年2月7日

[365寫寫你]行動與意識

2017/2/6 Monday。Cloudy 超級寒流的前一天
#5 / 365

就這麼發生了,快到我還不知道怎麼接受。前幾秒還在鬼哭神號的兩個孩子,就這樣瞬間睡沉了。

總是在這種時候,覺得媽媽這工作,就如同人生。

我們總不是這麼清楚下一個轉彎是什麼時候,但頭抬著抬著又似乎一直看不到盡頭。就在你什麼都不想的時候,轉彎來了。

-

今天的媽媽人生,是文藝青年路線,我身上背著一個、手上牽著一個,就這樣帶著兩個孩子去台東的獨立書店「晃晃書店」晃晃、買書。

好喜歡這個小小的書店,尤其,它空出了比書更多的空間,讓大家看書。這跟我之前所想像的二手書店很不同。

我有書店老闆的Line,因此很早就跟他詢問我想要的書。一來她就先拿給我其中一本,另一本缺貨,她仍在訂貨,預計兩天後可以拿到。

那時,我心裏閃過「如果我當時決定用Taaze或是博客來,我會不會已經拿到兩本書了?」的失落。(雖然我知道網購也不一定會快)

我背著兩個小孩,走在書店裡的每一個角落、每一個書櫃。帶孩子認識每一隻店貓、每一個現場擺設的農產品。我大口呼吸著獨立書店才有的氣味、還有他們手寫的各種標語。

邊走著,邊想:開設一家獨立書店的勇氣是什麼?選擇獨立、而不依附於體制的信念是什麼?絕對不只是當個「文青」、進入「文創」產業而已。

從店裡的氛圍,我好深刻的感受到,每一個帶著「獨立」兩字的經營者,也許都帶著某種無法妥協的態度。

從行動裡,看得見意識。

願意實踐,意識才存在。

-

過年期間,在家裡重新看了《穿著Prada的惡魔》。再看一次,焦點從五光十色的時尚產業聚焦在最後女主角與老闆在車上的對話:

「妳其實已經做出選擇了,即使妳很無奈,但最終選擇的還是你自己。」

這句話,其實好殘忍。

最終,回想我們做的每一個選擇,從行動裡,看得見我們對意識的優先順序。

-

開始實踐,意識才存在。

每天做的每一種選擇,都在展現我自己的意識風格。

2017年2月6日

[365寫寫你]媳婦的三箭之悟

2017/2/5 Sunday. Rainy

#4 / 365


年前內心紛紛擾擾,似乎也跟這件事有關。剛好趁著今天寫覺察專欄時,把這份覺察一起整理下來,作為今天的日記,也為這個年假畫下一個句點。


-


"人都不是完美的,但我們總是忘記這件事,特別是對自己。"


大年初二,回去娘家的路上,我問了老公一個問題。


「老公⋯我過年不太會煮年夜飯,媽媽會不會很受不了我啊?我打掃好像也掃得不夠好,媽媽打掃完比我乾淨太~~多了~~她會不會覺得我很糟糕啊?怎麼辦!」


「噢?可是,我完全沒有聽過媽媽說這些事也。」老公驚訝。


「真的嗎?」


老公思考了幾秒,「我很確定不是。只是,妳擔心的這些問題,是不是⋯妳還是很期待當一個『什麼都會』的媳婦啊?」


呃啊,最後這個問題,萬箭穿心!




其實也沒有那麼多枝箭啦,算了一下大概像安倍一樣,共有三支箭:



第一支箭:總是努力地「想證明我會」


結婚以後,我確實經常在「努力證明」自己的某些能力。


有陣子卯起來學做菜,po網路說我會了。當然,學做菜是好事,當時也是讓大家讚不絕口(咳咳),不過我後來卻深刻的體會到:有沒有天份是一回事(咳咳,應該是真的沒有),學得好有壓力倒是真的,甚至後來有點害怕開伙。


做菜、家事、乃至於各種事,

我是選擇去做、去愛、還是去表演的呢?

深層的原因似乎很需要先被好好的擁抱。


-


第二枝箭:原生家庭對「媳婦」的刻板印象成了長大後的標準


從小,在我家裡就有許多「萬能媳婦」的榜樣,她們把全家人照顧得好~好~。我從小就非常仰慕她們的才華與能力。


只是我沒有意識到:長大結了婚的我,在潛意識裡似乎也烙下了「媳婦」應該要如何的標準。


當我的能力跟不上,自己萬念俱灰。


仔細想想,若這個潛意識再延伸25-30年而未被意識,恐怕我會再投射到我兒子的老婆身上吧?(辛苦了阿弟咕---我的小兒子!)


媳婦是一個關係稱謂,更重要的是「我們成為了一家人」。如何愛著家人,似乎比如何會做飯更重要。我能不能重新去定義呢?



-


第三支箭:自己的課題卻投射到他人的身上


記得有一陣子,我想幫婆婆分擔一些做菜的工作,於是我提出:只要兩個小孩的狀態許可,我就幫忙先做一兩道菜,減輕婆婆負擔。


婆婆知道後跟我說:「謝謝你,但是我知道妳還要帶孩子很辛苦,如果真的不行,沒關係的喔!」


其實婆婆很體貼,也並不掛心這個問題。很大的部分確實來自於我自己想成為超完美媳婦。


辨識問題的核心在於「自己」或是「他人」好關鍵。畢竟辨識得不準確,它可能就成為人際關係的牽絆了。


-


整理了自己的思緒後,這些七上八下終於在我的心裡落幕了。


媳婦們到底要不要繼續學做菜是一回事,更重要的一回事是:


「咿~~人都不是完美的,但我們總是忘記這件事,特別是對自己。」



 


2017年2月5日

[365寫寫你]夜市。小人生

2017/2/4 Saturday. Cloudy. Kaohsiung

#3 / 365 

今天是週六,老王今天終於要來接我們了。

一打二的媽媽,只要在爸爸有能出現的時間就會非常感恩,但,就如同尿急時越接近廁所越hold不住,越接近老王要來的時間,我就越覺得疲憊。

不過沒有關係,還有別的期待支持著我跑向廁所的路。我們之所以在娘家留了這麼久,其實就是為了這個在我們家巷子口、小時候都叫它「商展(台語)」的夜市。

以前我曾經問過大人,「商展」跟「夜市」有什麼不同,不知道最後是如何得到答案的,有人說,商展就是小一點的夜市,也有一說是,這兩者的販賣內容比較不同(此篇出自於《故事》網站的論述比較接近這個說法。)。

無論如何,「商展」兩字在我腦中是我更為熟悉也更喜歡稱呼這條小而美的夜市的用法。

這條商展距離頗負盛名的「五甲夜市仔(真的就是很大型的夜市)」蠻近,五甲夜市是全年無休的,這條商展則只有週六才會出現。小時候我常常覺得,這「只」是一條「小」商展,沒什麼特別的。只是長大了才知道,原來網路上還不少討論過這條夜市的美食。

不過對我來說,他實在是不只是美食或逛街的意義。

小時候為什麼這麼愛逛夜市?簡單來說,夜市就是一個社交的場合。

我們常常跟鄰居、或三五好友一起逛。出發前,我會在我的房間窗口模仿「浴火鳳凰」的鳳凰叫聲/「嗚~~」,對方會回應我,我們就約好了時間,下樓集合。那時候沒有即時通,近距離的互動就是最好的通訊。

一路上我們聊各種學校的八卦、同學的近況、喜歡的人。許多重要進展都在這裡交流。

我們對每家店都非常熟悉,走散了甚至可以直接約說「我在賣水煎包這裡」。

我們在這裡期待與曖昧或暗戀的對象相遇,尤其如果經過對方家的巷子或附近,就會非常期待來個不期而遇。如果他也在人群裡,500公尺外,我們就會看到他,擦身而過時,再假裝吃東西掩飾自己的緊張。

如果有不想遇到的人,對,在商展也是會遇到,這時候還是只好假裝吃手上的東西來掩飾自己的白眼。

也因此,畢業後回來商展,某程度也很像在辦同學會---收集遇到的同學。

我們在這裡買明天的早餐,順便交換喜歡喝的飲料。或者外帶,到某一個同學家,邊看玫瑰之夜(或百戰天龍),邊大吃大喝。

夜市也是一個流行觀測站。我們在裡面買卡帶、看最近流行的衣服⋯

這條就在我們從小到大長大的生活圈裡的商展,若要把它想像成一個實體Facebook,也絕對不為過。

只是,我記得也珍惜在裡面遇到的每一個人,但在Facebook上呢?


那天跟我媽、我女兒去逛,經過賣五金的攤位,老闆其實除了頭髮少了,都沒有什麼變。他很老練的認出媽媽,然後說:「哇,你女兒都這麼大了,還有女兒喔!」

他竟然還記得我。

看來,多年來商展裡來來回回的景象,不只存在我的腦中,也在他的心裡。


有無法複製的童年記憶的人,是幸福的。

邊走著,邊向十幾歲的那個我,揮手致意。


 


2017年2月4日

[365寫寫你]大腦認證的Micro-moment

2017/2/3 微涼@高雄
#2 / 365

之前還未離職時,回味一日或一個月,會用行事曆的會議或信箱裡的信件來回顧,看自己接觸了什麼人、做了什麼事;但現在「回顧」這件事變得不是這麼容易。因為,每天在做的事,似乎不像是信件或文件,會留下什麼明確的痕跡。

無法從尿布換了幾片回顧(要來也是可以啦),也無法從他們散落一地的玩具來回顧今天的痕跡,要看孩子長大了多少,也得等到一個月甚至兩個月以後。

很快的,「孩子的作息」成了回顧一日時,一些事情的分水嶺。

「早上起床後,我們⋯⋯然後中午有補眠,趁他們睡覺,我⋯⋯然後睡醒我們又⋯」。

接著,「吃飯」也在裡面呈現奇妙的結構,撐出了一天的基礎。

「早餐,我們邊吃邊⋯⋯午餐,弟弟吃了一大碗,妞妞沒吃⋯⋯晚餐,我們一起⋯⋯」。

這樣的回顧不會有什麼問題,要寫日記還是可以的。只是,我很快就發現,這樣的回顧幾乎每天都長得很像。

再過不久,就出現一個公式:「睡覺+早餐+____+午睡+午餐+____+晚餐+___」

不太對勁啊。


-

有一次,在睡前,我跟妞妞聊天,我問她:「你喜歡今天嗎?今天什麼事情讓你最喜歡?」

她想了一下,說:「積木!」再問了一下,原來是跟她的好朋友一起探索一盒新的積木。

小孩沒有時間的觀念,對他來說,回顧時腦海第一個出現的、也最喜歡的「畫面」,就是了。

而且往往跟大人所想的不太一樣。例如,明明那天我們一整天都在野餐,但野餐的事她壓根沒提,卻只記得回家路上看到的小鳥。

這種「畫面式」回顧法,我好喜歡。

它不是在既有架構裡進行地毯式搜索或分析,而是真的考驗大腦殘酷又準確的「浮出」最重要的片段。

"Micro-moments"

我之前在工作中學到的詞,覺得格外適合描述那些微小卻很重要、讓人刻劃在心裡的時刻。不是用時間所花的份量來評估,而是從心裡的感受來決定。



我今天的Micro-momemts是什麼呢?

「四代同堂一起吃飯」
中午媽媽煮了一鍋蛤蜊魚湯,我們四代同堂擠在一張餐桌,大啖熱湯。過年期間我們經常四代同堂吃飯,但這一餐卻格外溫馨。妞妞其實只吃了一碗蛤蜊(沒有別的)跟早餐剩下的水煮蛋,我們也只喝了湯跟配一道青菜。

沒有人不吃飯,也沒有人催促誰吃飯。

有孩子後,吃飯變成實踐責任感的場合;這餐拋下這些後,好像連孩子都覺得好吃了。


「豆腐乳」
媽媽的豆腐乳好好吃,我明明很飽了,卻還是為了它去再添一碗粥。最後把碟子舔得無敵乾淨。妞妞看到我這樣還笑了。

「坐馬馬」
睡前媽媽讓兩個孫子在她身上搭坐,小孩笑得無敵激動。阿嬤的愛。

「弟弟沈睡前的眼神」
躺在我旁邊,看著我,吃著手指頭,「現在,就算天塌下來了,我還是想在這個枕頭睡著。」然後闔上眼睛。那種與世隔絕的感覺我好愛。如果家庭主婦有老闆的話,我大概在那一刻有「獲得老闆信任並全心交付」的殊榮吧。

「螢火蟲之墓」
跟妞妞一起看這部很悲傷的動畫,妞妞一直問:「他們要去哪裡?他們的媽媽呢?」妞好像已經懂了生離死別的不舒服感,但她無法相信劇中人「沒有媽媽了」。每過幾分鐘就會問我一次「她們的媽媽為什麼不來?」。之前看宮崎駿的《龍貓》與《魔女宅急便》,她都非常聚焦在這個問題。問得我心都酸了。



奇妙的是,我今天跟老王抱怨小孩沒睡的事,還有連夜追劇追到頭痛的《月薪嬌妻》日劇畫面⋯⋯竟然壓根沒上榜!

大腦啊,你真的好有趣喔!謝謝你。

 




2017年2月2日

[365寫寫你] Dream a Dream, sincerely

2017/2/2 
大年初六,星期四
Sunny day in Kaohsiung

#1 / 365

農曆年真的腦子裡只有農曆,於是我連周幾我都忘了。

已經大年初六了,開工日,幾乎多位朋友都回去工作崗位、或是台北,我仍留在娘家。

新年的心情受到幾件事的影響,頗複雜。剛好,趁著在娘家多住幾天,過著完全沒有出門、也沒有訪客、全然在家繭居的日子,剛好把自己的思緒慢下來。

這幾天,我們母子三人最遠到達的就是:往北是離我們家一條路遠的街上,推著孩子們散步;往東與西是往我們家距離三四條街的巷子內亂逛。

逛巷子很有趣,看附近住家有什麼改變,看大家的裝潢風格,猜猜住了什麼樣的人,鄰居互動的方式,他們罵孩子的方式等。或者試著偷窺從小就費心猜疑的別墅裡到底有沒有人住,即使他們每年春聯都會更新。

短短的距離,卻好像去了一趟深度旅行。

在台東也想這麼做,可是,因為幾乎很多家都有狗,走近就被追,無法放鬆而作罷。

不過我不怪那些狗。城市裡的狗是被馴化過的,是「方便」多了沒錯。不過,在大自然裡,人類會比較懂得謙卑。

啊,這跟養孩子好像。大人,如何學著謙卑呢?

-

跟往年不同,今年不是把自己的假期排得滿滿滿、到處跟朋友吃飯、到處去玩。不知道是因為越來越懶,還是台東節奏已經慢慢上身,我似乎養成了對東奔西走感到過敏的體質。(送菜除外,好愛家家戶戶送菜)

雖然一直待在家裡,過著非常慵懶閒適的生活,但年前的雜亂無章的心卻逐漸的開闊、沈澱了。從想著很多件事情,轉而聚焦在「一件事情」。

-

那天,回高雄的路上,已經是晚上吃過晚飯,老王開車載著我們一家。

女兒在後座很快地睡了,弟弟一直沒睡,斷斷續續地傳來一些聲音。那天,我決定不要看手機,於是整路,我跟老王幾乎都在聊天。

我很喜歡開夜車聊天的感覺,在很小的空間裡,我們天南地北的聊天。聊孩子、聊未來、聊對回台東以後的感覺、聊時事、聊今天看到什麼笑話。

老王問了我一個問題:「你覺得你到目前為止,還有什麼願望想要實現?」

哇,這問題,好像一把鐵槌即將敲進我的腦子之前的那幾秒鐘。我頓時覺得好安靜,連呼吸都慢下來。

「我想要寫小說。」

鐵鎚正式敲進來心裏。

其實我很驚訝我竟然有這個夢想,不是辦學校、不是教書、不是開店,竟然是寫小說?!

以前完全沒有想過,剛剛幫我回答這個問題到底是誰?

「哇!我覺得妳可以耶!這對妳來說應該不是太困難的問題吧!」老公依然非常挺我。

「不過我覺得我好像有點害怕這個願望,我覺得這個根本就很困難。喇低賽還可以,寫小說耶!我超級不專業的。」

喔,我說完也覺得,原來我也是滿sula的人。以前那些有把握的靈魂到底去了哪裡?現在又是誰幫我回答這些?

「不會啊!妳平常真的寫得很好,讓人家很想往下看耶,只要再試一下、換個方式,也許有機會呢。」

「謝謝你,老公。那你呢?」

老公的願望也是跟鐵人有關。

我與他的夢想若說有什麼共同點,我想應該是:我們都覺得現在的生活已經完全被塞滿,找不出時間來「練習」。

畢竟,我連日記都寫不出來了,小說?

-

好,就當作在癡人說夢好了!!(搭配大吼)

我決定開始這個365天「寫寫你」的練習。(嗯,前工作的職業病,還要取一個project的名字你看看。Project萬一fail,起碼可以紀念它。)

奇妙的是,當我一開始幻想,想寫的題材就這麼一個一個跑了出來。

我得承認,與其說沒時間練習,其實更像是我從來沒有勇氣「實踐」。當我開始做,是不是就在完成的路上了?真心希望365天之後,這個問題,會有答案。

-

「我是什麼?」新年前一直在思考的這事情上,好像在此找到了難以言喻的快樂。

給自己一趟愉悅幻想、實踐幻想的旅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