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每次共學都有新的學習與省思,決定好好紀錄。
今天的共學@美術館。
這大概是目前看過最親民、對兒童對友善的一個美術館了。😍
今天的省思是:
1. 當孩子們正在專心玩耍時,我有事得短暫離開現場並再回來,我要不要告訴她呢?
今天我沒特別告訴她,我當下覺得:去回只要一分鐘,不想因此中斷她的專注與正在遊戲的興致。
但回家後再進一步思考:我似乎下意識地也怕她會不希望我離開,而要我留著。就會需要花上一點時間⋯
後來發現,我不說的結果是:
我的孩子會一直三不五時回頭看看我是否還在。不安全感似乎更被加重。
再仔細想:如果我今天跟家人出去玩,我會不會希望家人在短暫離開的時候告訴我去哪裡呢?
我會。
大徹大悟。我並沒有對我的孩子設身處地。
這似乎也是「信任」的問題—我是否夠「信任孩子」能「成熟地」面對「分開」這件事?
「她之前都一直很黏我」的念頭在我的潛意識裡叫我不要再相信眼前的孩子會改變。
可是「不要再相信」這五個字,好可怕、好重。
我不喜歡這樣被對待,我也不想這樣對待孩子。如果能好好與她溝通,慢慢地我們之間的信任是否也能彼此加成?
學習面對困難的抉擇是孩子必經之路,
但該學習歸零的是我,
而往往我們就在這「圖個方便」中剝奪了讓孩子學習的機會。
2. 對兒童友善的美術館是什麼?
今天到美術館,我們不只在館外度過了一天,也進入館內,參觀了2016南島藝術節。
我們的感覺是:
「哇賽,這裡對兒童好友善。」
「帶孩子去其他很多類似的場合都好緊張。」
「對啊在別地孩子一直被說吵、還會有人一直要趕孩子,超沮喪的。」
雖然我們都知道也能同理路人用眼神肢體告訴我:「你怎麼不管管你的孩子」,但我真的要說:孩子不是你說管他,他就會立刻關上靜音的,又不是催眠秀!!
「那妳不要帶孩子來這種地方呀?!」我請問這個世界,你們到底要把孩子逼到哪裡?只能去玩溜滑梯跟老人運動設施,這也太貧乏了!真正的教育就是生活,走不進生活如何進行更真實的教育呢?!
只是又有多少環境、多少路人,
願意給父母與孩子多一點的「時間」與「心力」去磨合?
沒有,因為你只想到你自己(真是老梗)
回過頭想:到底對兒童友善的環境是什麼呢?
現在多數餐廳標榜的為親子設計,其實好像多數是:容許被吵鬧。有玩具或遊樂設施。有兒童餐。有哺乳室。
這些設計是為了爸媽,還是孩子呢?
「對兒童友善」還有沒有其他的標準呢?
我目前觀察想到的有:
1️⃣他的環境是否也有從兒童的視角所做的設計?
2️⃣他的人員或環境設計是否願意在互動過程中「願意引導」孩子應「如何」與這樣的環境「互動」?
3️⃣他的內容是基於什麼角度而被「設計」的呢?是讓孩子打發時間、消耗體力?促進父母消費動機?還是藝術欣賞、思考啟發?
還有嗎?
我不是專家,但真心覺得:在大眾環境裡,每一個兒童都值得更好地被對待。
(孩子們很愛這磁鐵牆)
(小孩在投射大海的布幕下游來游去說自己是鯨魚、海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