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29日
單身日
2017年5月8日
Wild
2017年5月1日
過活的節奏
【過活的節奏】
這幾個月一直有外地朋友來台東玩,因此一直有機會與朋友相見歡。相聚總是開心,由於千里迢迢,我也常充當地陪。
朋友們久久來一次台東,來的時間通常是四、五天。在這四五天內,若想要玩遍山線海線,不免得走走趕趕,一天至少三、四個點。
走到最後,開始自覺:
人一旦疲於奔向下一站,眼前的事物難以停留於心,這麼做,是否扼殺了什麼?
於是我開始默默改變路線。
我想去的不是一個「景點」,而是體會一段「生活」。
-
我們在海邊或山邊坐著、看著。幾個小時的時間,看著天色變化,吃著事先準備好的食物。
談天,我們終於有時間好好談天,而不是只在line裡確認行程、或是拍照上傳。那段空白,已經忘記手機的存在。
早上,我們不約幾點碰面,我們從容地在朋友住的民宿見面。
那是我在台東最喜歡的一個村:利嘉。
這條路筆直寧靜,兩旁的紅磚矮房子像是約好的,絕對不會高過從山腰望向海邊的景緻。
天主堂、部落聚會點、創意早餐、卑南小麵店、阿婆們聚集聊天的場地⋯有人聲的地方,不只有可愛的畫面,還有些許可以追蹤部落文化的蛛絲馬跡。
每次共學完回家,我總會特別開車繞進來,放慢車速,把這裡的街道與房子慢慢地讀過一遍。
這裏說不上是景點,就是街道,可是卻是全台東讓我最放鬆的地方。
民宿永遠「有人在家」,氛圍自在,滿牆的書讓人只想在各種角落用各種耍廢姿勢看書。與老闆山豬與官官談著台東種種,了解著台東的生態、歷史、民生、還有濃濃的人情味。
那裏有一種讓人進去了就不想出來、出來了覺得時間過得很慢的時差感,我們在那裏聊了一個早上一個下午。老闆忙碌時,我們與其他客人彼此招待、彼此認識。家人、客人?那一刻覺得兩者沒有界限。
老闆說,「你們這是最好的行程,在當地人家裡耍廢。」
離開時,往山坡下走,遠方剛好俯視著大海與台東市區。
他們連在一起卻層次分明,市區的樓房成了大海的一部分,大海也成為了市區的延伸。
-
台東像一座慢城,但過活的節奏還是在個人。
我可以急急忙忙、跟風般地往前;
也可以慢條斯理、不帶預設、隨心所嚮地體會著。
都是我的選擇。
就如同生活、如同人生。
-
#台東媳婦生活日常產地直送覺察專欄
2017年4月21日
爸爸的預設答案
今天海邊共學。
大型藝術、生態環境、比峇里島還要美的太平洋海岸、沙土、吊床當海盜船時小孩們瘋狂大笑的聲音。
妞妞今天觀察了寄居蟹。
回家後她把今天的共學,跟老王說。
妞:「爸比,我今天還有摸到寄居蟹。為什麼寄居蟹看到我就要躲起來呀?」
父:「就像是,如果有一個阿北,忽然探頭很近看你,你會怎麼樣?」
妞:「我會拿棍子打他!一直打!一直打!如果他還不昏倒的話,我就把他丟進海裡!」
父:「⋯⋯⋯好,這跟我想的答案不太一樣,但沒關係⋯⋯」
2017年4月12日
[育兒]一打二的史詩
疲憊又煩惱但又莫名溫暖的一天。
文長。
--
今天帶著兩個孩子去醫院體檢,抽血還有做抹片。我覺得行程還算可以,於是讓他們全程參與,一邊帶他們參觀一邊解釋,他們好像校外教學一樣興奮,這邊問、那邊跟路人打招呼、跟醫生護士聊天。
對,他們也跟醫生同個方向,觀賞了如何做子宮頸抹片的教學。
終於跑完所有的流程後,竟然也就中午了。帶他們去吃飯,混亂中也算是吃得好飽,然後我們準備開車去共學。
--
弟弟最近不愛上車。放進安全座椅,他會筋骨柔軟地再自行滾下來。
上車這個動作需要20分鐘起跳的時間。(所以有段時間我好感謝得來速這種不用下車就可以買東西吃的服務。)
這過程很漫長。妞妞就在旁邊一直遞玩具給弟弟,或幫他加油,想跟弟弟有些連結,幫助他早點上車。
最經典的一次是,妞妞說「弟弟你趕快坐好,我們來聊天。」
總之,我雖然沒怒吼,但也在烈日下仰天長嘯過,倒是妞妞,從來沒有抱怨過。
每次真的最後讓他坐上車的原因,其實都不太一樣,有時候是因為姐姐給他的玩具,有時候是我帶著他走到遠一點的地方,回頭看著車子和安全座椅的全貌,告訴他,「我們真的好需要再去下一個地方⋯⋯你要上車了嗎?」他就忽然答應了。
就是這麼的多元,以至於我現在還歸納不出來什麼才成功方程式。
Forget it,帶小孩根本沒有所謂的成功方程式。反正我們都還是可以出發的。
-
停好車,我把睡著的弟弟揹起來,手上依照順序拿各樣行囊。我的毛病真的就是很愛規劃順序(前職業病)。
我先讓妞妞在旁邊背好背包。
她背好後,突然問我:
「媽咪,你有需要幫忙的我嗎?」
(我腦中自行修正文法)
我:「妳是想說,有什麼事是妳可以幫得上忙的嗎?」
妞:「嗯嗯對。」
我愣住了,我真的愣住了。停在半空中。
妞:「沒有嗎?」
我:「⋯⋯我⋯好感動哦⋯⋯(差點哭出來)」
那瞬間,
她又再次把我接住了。
承接了我的疲累,
安撫了炎熱的心情。
--
共學期間,妞妞拉著我說要去一個秘密基地,於是我們繞著花園走到另一邊。途中有個洗手間。在裡面玩到兩人都不想出來。
終於在用了各種勸說與遊戲方式,把他們帶出來(而且沒有跑回去)後,妞妞在前面石頭路跌倒了。
弟弟愣住。
因為我還在後面,我還沒開口,就看到弟弟跑過去,伸出手,拉妞妞起來。
妞妞好像也愣住。然後一整天她都在說這件事:
「弟弟來牽我也。」
--
睡覺。
老王今天特別累先睡趴了。但兩個小子還不願意。興奮的在房間跑來跑去。這時候我的壓力不禁上來,因為擔心他們吵到阿公阿嬤還有爸比。
特別是有紛爭。妞妞用哭的,弟咕用尖叫的。我就在旁邊不停地勸說再勸說,都沒有用。
老爸偶爾被驚醒嚴正地叫喚孩子的名字(威武~~~),小孩會安靜一下,但很快就繼續興奮和吵架。
兩個人好不容易願意在床上了。但又開始搶床位。
妞:「我不要弟弟睡在我的位子!」
我:「弟咕啊,你要睡回去你的位子嗎?」(呈現全程半放棄躺平貌)
弟:「不要。」妞妞開始要火大想動手動腳。
我:「為什麼?你是因為想要跟媽咪睡嗎?」妞妞停下,沒有動。
弟:「不要。」妞妞把手收回來。
我:「那是因為喜歡睡中間嗎?」
弟:「不要。」把腳收回來。
我:「那是想要跟姐姐睡嗎?」
結果,弟弟竟然點頭了!!!
妞妞看到這回應,整個軟化了。她開始抱著弟弟睡,還接續問弟弟,「是想要睡在我的腿上嗎」這樣肉麻的問題。還說「下次你可以跟我說呀!」
如果媽媽的一打二生活有史書的話,我會為此下個註腳:
「這是他們在歷史上開始和解軟化的一大步!」
感受到被愛的力量,比說教厲害太多倍了。
了解孩子的心境,也比急著化解衝突的解法好多了。
--
結語:
越來越長的時間,
我們母女子三人都是長時間相處。
從一開始的一打二,
到現在開始感覺,
其實比較像是三個人在一起面對些什麼、經營些什麼。
當我排解著A的情緒,
B也在旁默默了解著A,
A也會在某一天用支持的方式問我或問B:
「妳需要幫忙嗎?」或選擇扶他一把。
孩子還是經常失控,
我也偶爾擔心我是否「沒教好」,
不過卻在一次一次的經驗裡慢慢確定:
教育不是一種形式,而是一種生活。
我必須選擇,
我想營造的是什麼樣的生活,
而不是什麼樣的形式。
這大概也是⋯這接近一年來最大的改變。
每天的流程,
其實都是些雞毛蒜皮。
可是我好喜歡這些微小的事累積起來的生活。
真的好喜歡。
2017年4月3日
鄉村片刻(三):寧靜時刻
2017年3月22日
大腦的日記
- 對朋友講一通半個小時的吐苦水電話可能很容易,但是單獨面對自己、描述自己的情緒,卻不是這麼容易的事。有時候,得花很多力氣努力回想與分析自己,才能擠出不到100個字,而且詞句不通順。
- 被寫下的事件,會比沒被寫下的事件,情緒更快被消化,寫完或是隔天再來看,會覺得好像也沒這麼嚴重。
- 即使是被寫下的事件,過幾天再回來看,還是有可能會有「挖!原來我當天是這樣想的喔!」的驚訝感,陌生到好像不是自己。那麼沒被寫下的事件裡,不知道藏著多少我還不認識的自己?
- 回想自己的童年,不會有標準答案(是要找誰對答案啊到底)告訴我「到底是什麼」。但是,有時候憶起了什麼時,會有某個瞬間,自己都激動地想哭。不是因為太悲慘(媽~~我很好!),而是好像某個抽屜被打開,自己發現了什麼而有點驚訝(有時是驚喜)。
- 在容易暴躁的事件上,開始變得比較寬容。
2017年3月16日
電影《最後一堂課》:從死亡的方式看人如何活著
2017年3月15日
愛哭的媽咪
-
最近因為生理期身體不適,
沒出門的動力,
孩子便在家玩得進入失控狀態。
覺得不想也不該打罵,
但也沒力氣再多說的我,
佐著荷爾蒙的起伏,
忽然悲從中來,
哭了。
不是難過,也不是爆炸,
是一種「我需要哭一下」的哭泣。
空氣裡突然安靜下來。
兩個孩子從失控狀態立刻降溫,
一歲多的 跑到我面前握著我的手,
三歲多的 在我背後幫我搥背。
我停下來,問他們說,
「你們是在安慰我嗎?(哽咽)」
會說話的那個說:
「我覺得妳需要搥背。(搥)」
-
當天洗澡時,
我邊幫他們洗,邊問:
「有沒有覺得媽咪最近特別愛哭?」
會說話的那個說:「有啊!」
我又問:「那你們有嚇到嗎?」
會說話的那個說:
「我覺得妳只是需要抱抱。」
她又在浴室抱了我。
-
孩子的世界裡,
原來「哭哭」是這樣的訊號
哭 = 「需要抱抱」。
那天,
我深深的感受到,
孩子們接住了我的情緒,
我在他們的愛裡,很平靜地獲得休息。
-
我記得我以前是不太哭的。
在與孩子共度的這段時間裡,
我開始慢慢學習---
學習感受無法否認的脆弱、
學習感受無能為力的失敗感、
也學習對低潮隔日就忘的樂觀,
和了解各種「愛」的形式
以及它們存在的必要性。
到了這麼大才發現,
這兩件事其實都不容易,
但值得用我一輩子去學習---
"「感受」自己所有真實的感受,
也學習怎麼「接住」對方的感受。"
愛似乎就在這之間一來一往地豐盛著,
讓人更知道如何去愛。
#台東媳婦生活日常覺察專欄
2017年2月27日
現在,生命的禮物
2017年2月19日
故事,無價
2017年2月8日
回歸半年後:食衣住行育樂的逆襲(一)
"到台東不會賺大錢,但絕對餓不死!"
2017年2月7日
[365寫寫你]行動與意識
2017年2月6日
[365寫寫你]媳婦的三箭之悟
2017/2/5 Sunday. Rainy
#4 / 365
年前內心紛紛擾擾,似乎也跟這件事有關。剛好趁著今天寫覺察專欄時,把這份覺察一起整理下來,作為今天的日記,也為這個年假畫下一個句點。
-
"人都不是完美的,但我們總是忘記這件事,特別是對自己。"
大年初二,回去娘家的路上,我問了老公一個問題。
「老公⋯我過年不太會煮年夜飯,媽媽會不會很受不了我啊?我打掃好像也掃得不夠好,媽媽打掃完比我乾淨太~~多了~~她會不會覺得我很糟糕啊?怎麼辦!」
「噢?可是,我完全沒有聽過媽媽說這些事也。」老公驚訝。
「真的嗎?」
老公思考了幾秒,「我很確定不是。只是,妳擔心的這些問題,是不是⋯妳還是很期待當一個『什麼都會』的媳婦啊?」
呃啊,最後這個問題,萬箭穿心!
其實也沒有那麼多枝箭啦,算了一下大概像安倍一樣,共有三支箭:
第一支箭:總是努力地「想證明我會」
結婚以後,我確實經常在「努力證明」自己的某些能力。
有陣子卯起來學做菜,po網路說我會了。當然,學做菜是好事,當時也是讓大家讚不絕口(咳咳),不過我後來卻深刻的體會到:有沒有天份是一回事(咳咳,應該是真的沒有),學得好有壓力倒是真的,甚至後來有點害怕開伙。
做菜、家事、乃至於各種事,
我是選擇去做、去愛、還是去表演的呢?
深層的原因似乎很需要先被好好的擁抱。
-
第二枝箭:原生家庭對「媳婦」的刻板印象成了長大後的標準
從小,在我家裡就有許多「萬能媳婦」的榜樣,她們把全家人照顧得好~好~。我從小就非常仰慕她們的才華與能力。
只是我沒有意識到:長大結了婚的我,在潛意識裡似乎也烙下了「媳婦」應該要如何的標準。
當我的能力跟不上,自己萬念俱灰。
仔細想想,若這個潛意識再延伸25-30年而未被意識,恐怕我會再投射到我兒子的老婆身上吧?(辛苦了阿弟咕---我的小兒子!)
媳婦是一個關係稱謂,更重要的是「我們成為了一家人」。如何愛著家人,似乎比如何會做飯更重要。我能不能重新去定義呢?
-
第三支箭:自己的課題卻投射到他人的身上
記得有一陣子,我想幫婆婆分擔一些做菜的工作,於是我提出:只要兩個小孩的狀態許可,我就幫忙先做一兩道菜,減輕婆婆負擔。
婆婆知道後跟我說:「謝謝你,但是我知道妳還要帶孩子很辛苦,如果真的不行,沒關係的喔!」
其實婆婆很體貼,也並不掛心這個問題。很大的部分確實來自於我自己想成為超完美媳婦。
辨識問題的核心在於「自己」或是「他人」好關鍵。畢竟辨識得不準確,它可能就成為人際關係的牽絆了。
-
整理了自己的思緒後,這些七上八下終於在我的心裡落幕了。
媳婦們到底要不要繼續學做菜是一回事,更重要的一回事是:
「咿~~人都不是完美的,但我們總是忘記這件事,特別是對自己。」
2017年2月5日
[365寫寫你]夜市。小人生
2017年2月4日
[365寫寫你]大腦認證的Micro-moment
2017年2月2日
[365寫寫你] Dream a Dream, sincerely
2017年1月23日
【過年。覺察我們的成長故事】
2017年1月18日
荒野中的公主
「我們這些公主,到了這片看似荒蕪之地,受盡折磨,卻也被滋養了。」阿妙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