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覺。
無意間開啟了一段「神」對話。
妞:「媽咪,我們來做禱告。」
她很少主動邀我做禱告。
於是我就開始祈禱。
祈禱裡提到:
祈求讓我們平安、
讓我們的心安靜下來、
也讓會害怕的人感受到天父的愛。
妞:「可是我還是會怕,外面有虎姑婆⋯⋯」
我:「嗯,天父知道你會怕。你可以把你的害怕告訴祂,祂也許會陪你、安慰你。」
妞:「可是我不愛天父,祂有鬍子。」
我:「嗯,就算你不愛祂,祂還是很愛妳。」
妞:「我不乖祂也愛我嗎?我一直在客廳不睡覺也是嗎?我、弟弟、媽媽、爸爸、阿公阿嬤不乖,祂也會愛我們嗎?」
我:「對,無論你是怎麼樣的人、愛不愛祂,祂都愛你。」
妞:「那要怎樣祂才會不愛我?」
我:「嗯⋯就我所知,就算你做了不好的事,天父也許會傷心、會生氣,但是祂還是愛你。」
妞:「哇,天父真的很愛我。」
我:「嗯。媽媽也很愛妳。」
立刻傳來打呼聲⋯⋯
睡前已經很久沒有這麼祥和的感覺。
這比大怪獸、虎姑婆的故事溫柔得多。
我在這對話裡忽然明白:
當孩子感受到自己完全的被接納,即便在她不完美、不符合社會期待的時候,「被接納」讓她的安全感由內而外地在心裡紮根,並感受到愛。
而我還做不到天父那種無條件接納、無條件去愛一個人的萬分之一吧。
謝謝你,天父。
----------
隔天再次回味這段對話,卻有了不同的觀點與思考。
1. 這些對話幾乎是一來一往,你問我答。少了讓孩子自己思索的空間與時間。我自己是不是也有點不耐呢?甚至我自己也少了一些對她的問題的思索,一切很理所當然。
2. 對她的問題的思索,似乎可以再了解她問題背後的問題是什麼。確認的過程中我們也可以反覆思索核心。
3. 家長直接把價值觀傳遞給孩子,究竟是不是一個太過「速食」也「危險」的教養過程?例如信仰。我一直覺得信仰最大的根基在於自己的見證,如果沒有見證,而是來自父母的耳提面命、或人際關係,這樣的信仰基礎似乎是薄弱的。
那麼父母能做的中心思想也許不是「灌輸」,也不是「引導」,而是「陪她探索」人生的答案?
打臉自己蠻有趣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