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23日

【過年。覺察我們的成長故事】

【過年。覺察我們的成長故事】

一直以來,都好喜歡過年喔。

特別是結婚了以後。

老王家與我家的「過年日常」不太相同,這都讓我不禁回溯:我與老王的原生家庭的文化,是怎麼被發展出來的?我們是如何生成現在這樣的?

-

我的娘家是一層三房兩廳的小公寓,但小歸小,過去最高紀錄曾擠下15人同時在大年初二時一起過夜。地上、沙發上、床上、麻將桌上⋯⋯全部睡滿了人。沒有人去睡飯店。這是我從小對空間的感受---擁擠是一種親密。

老王從小在鄉村裡長大,空間大,治安好,他身上一直有種與世無爭的安全感,也很少擔心東西不見、不夠用。回到台東後,我漸漸明白:這是環境在他身上運行的光合作用。

我的家裡即使是過年客人也不多,有客人時,因為家裡小,小孩必須進房間去,因此我似乎是到高中才在同學家學到接待客人的經驗。在這方面,我很羞澀,也不太習慣。

老王家裡經常有客人來,大概是耳濡目染媽媽準備食物與家裡的經過,他對這件事雖不到熱情如火,但也淡定得宜。因此,結婚後,每次只要家裡有客人,幾乎都是他在廚房切這個弄那個,還準備了聊天的內容。

-

我們是這麼不同,結婚後我就明白了這件事;

但明白了我們不同的原因,
則是我搬回他從小長大的家裡後才明白的。

過年,總是讓人思考著原生家庭或新生家庭的差異而帶來的不適感,不過這差異似乎也成了一種線索,讓我更了解自己與家人,甚至,更看到了自己真實的樣貌。

今年過年試著循著線索,用更好的方式了解家人、也更愛自己吧❤️

#台東媳婦生活日常產地直送覺察專欄

🌸  🌸  🌸 🌸 🌸 🌸 🌸

說好的櫻花梯來囉!

歡迎加入我們~ 在四天的工作坊中  遇見心花朵朵開の自己

山頂鳥。心。中橫。遇見 #5:
https://goo.gl/QkwhR7
報名表:https://goo.gl/6hWmCT

 

2017年1月18日

荒野中的公主

「我們這些公主,到了這片看似荒蕪之地,受盡折磨,卻也被滋養了。」阿妙說。

每個遷居到台東的外地人,都有一個值得玩味的故事。

那天,我認識了阿妙,一個已經6年的台東新移民女生,來自台北,兩個孩子的媽媽。

-

最早與她的接觸,是因為她的手工皂雜貨鋪。

阿妙與她的先生德哥做的手工皂,用料天然、實在,而且把完整的成分趴數、知識都教給消費者,擁有許多死忠粉絲。

記得第一次買皂不知道怎麼買,我私訊問阿妙,她竟然阻止我下單。過了幾天,她跟她老公找到了Google找不到的我們家,送來了一些針對我膚質使用的試用皂,讓我試用。

對她來說,做生意,從來不只是買賣而已

-

那天我打算早上出門,去她家拿皂。

她給了我一個地址,Google 上卻找不太到。我家也是這樣,在台東很多地方都是這樣,所以我不死心自己找。一點都沒有意識到:在台東,這樣就代表不好找。

於是我迷路了。等她來帶路後,已經是中午。

那天她一個人在家,先生上班、孩子冬令營,接我電話時,她還一個人在院子裡躺著發呆。跟我急著找到出路的焦急相比,她彷彿在不同的時空。

她留我在她家用餐,順便餵飽孩子。她給人一種難以抗拒的溫暖。信手拈來就是盤又漂亮又好吃的蕃茄蛋炒飯,而且還有孩子們喜歡的配料與形狀。有些是來自孩子幼稚園發的餐具,使用久了拆掉塑膠套,又繼續用。雖餐具沒有漂亮的圖騰,但裝了飯又好好看。

我們在她家邊吃飯、邊聊著彼此的生活背景,以及她對各種「台東光景」的觀察,趣味橫生。

她非常了解她的每一個顧客的故事與個別需求。讓我想到:現在很多電子商務平台用資料庫、大數據做顧客資料管理與分析,在鄉下地方,就是直接跟你聊上一天。

-

我們談到台東新移民---就是我們這些人。

「我們這些從小被照顧得很好、來自大城市、原本生活無虞的,就像公主。來到這個看似荒蕪之地,就是來『磨』的。

她說,磨的過程好辛苦,她有些朋友,甚至磨出一身病。

台東的美確實是矛盾的。台東的慢活與原始,風景與人文,看似陶淵明的與世無爭歸甲還鄉,讓許多人喜歡的死心塌地。但是論「過生活」,要在這裡「維生」確實不易。要稱它「荒蕪」,也不為過。

能在台東久居的外地人,多半是已經在尋覓與渴望中,要嘛「死得很慘」,要嘛與這個環境磨出屬於他的「共好」。

雖這麼冒險,還是有人來。如同我們。

「每個人來台東的原因有很多個,但真正的那個,只有自己知道。會跟著自己走過這個磨人的過程的原因,也只有那一個。」

阿妙邊陪我的孩子畫畫,邊淡然地說。

-

她來自台北,原本有一份穩定的工作,先生也在知名電子業工作。因為一些目前仍無以名狀的低潮,決定帶著還很小的兩個孩子出走台東。

她一直都支持降低消費、手工自製、環保再生的生活。因此,他們一開始選在都蘭,邊找民宿短租,邊開始他們的手工鞋訂製生意。

那時孩子就是邊跟著工作,邊到處玩,鄰居總會有人輪流照顧孩子。

只是,自製手工鞋,成本很高,在帳戶只剩下零頭的時候,他們忍痛放棄了這個生意。隨即也投入其他可能,但都在不穩定中劃下句點。

直到先生在一家知名企業的台東工廠工作,擔任品管師,然後下班繼續做手工皂,研發新皂,這才算比較穩定了。

她開始領悟了:人不能只活在自己設定的框框裡

好比,她是個反消費主義者,什麼東西都儘量自己手工製作,但是她也買了Dyson。

她說:「如果活在框框裡,就會只能過一種日子。過到最後,其實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教育、生活、工作、家人互動⋯⋯似乎也都是如此。那種「鬆」,讓自己的身體與心去安然長成自己的樣子,就跟她的房子很像。

她允許孩子在家裡牆壁上用簽字筆畫畫寫字,她自己也在牆壁上作畫,尤其是低潮的時候。一隻看起來用色暗沉的羽鳳、孩子用簽字筆玩OOXX或寫的借據、一起試圖擦油漆但蓋不掉的痕跡⋯⋯

這完全不是現在室內設計會有的風格,但湊起來還真有種藝術的美感。

很多人嚮往住在鄉村會有所謂的「鄉村風」---精緻的桌巾、壁畫、器具、植物---可是從搬來台東以來,我發現這樣的建築,幾乎都只存在於民宿業者,比較像刻意安排的美。而混亂中帶有自己的秩序與故事的,恰恰有種難以敘述的美,帶人回歸大自然的野性。

-

她淡淡地說著她的觀察,沒有太多情緒的起伏,不過,卻攪亂了我原本的思緒。

我開始問自己:那麼,我來到台東的那個原因是什麼?

是否心裡也經歷了什麼風暴呢?

頓時,腦中一片空白,好像說不太上來。

離開她家後,一直覺得那天過得很奇幻,奇幻到覺得,我會不會我過幾天再去她家看,發現其實是一座廢墟,原來是仙人指點。

-

這幾天,剛好跟先生有些鬧彆扭,都是些雞毛蒜皮的小事。例如:一起去剪頭髮,結束後他開他的車趕回去工作,我則自己開著車載孩子再去辦事。這其實也是我當初自己提議的。

這就是每天都在發生的事啊。但我卻在那個當下覺得:難得來剪頭髮放鬆,希望他陪我。

在回家的路上,不禁覺得自己好可憐。

我開始思考著:「公主病」是否如阿妙說的真的存在?

在聽阿妙說起「公主」這個概念時,我一直不覺得我有,我家境普通,甚至連小康都稱不上;任勞任怨,努力工作;長相也很普通,我怎麼會是一個公主?!

好吧,就在那天我回家的車上,眼淚都快要掉下來時,我腦子裡跑出了「公主」兩個字。

對,我確實是還沒準備好要「磨」的公主。

公主習慣數算自己獲得些什麼,從這裡面去證明自己的幸福。

但在台東,一個生活模式很獨特的地方,一開始,是得學會付出的。「零收穫」是可能每天發生的。

我腦中開始試著要列下我目前為止做到的「付出」,還真是不太多。呃,家事經常掉漆,副食品還是老王做,連煮飯現在都是婆婆在煮。老公知道我不太會煮飯,連煮泡麵他都會處理。

我一直是個不太懂付出的人。

不過,這可能也代表,我一直是被疼著的。

我記起阿妙說的最後一句,

「但到最後,我們這些公主,也都被滋養了。」

走過錢繳不出來、走過在海岸各個民宿流浪的日子、走過將經濟理想做出取捨的面對、學會放鬆自己、獨處⋯我想,其實不用到最後,在東海岸的日子,這一路,便是滋養。

看著阿妙現在身上那種吹不亂的神情,我知道我還有太多心慌,但又太少身體力行。

嗯,公主病,只能用「經歷」來醫治。

期待成為一個,知道自己在哪裡、隨時可以挽起袖子的公主。

謝謝阿妙。

阿妙隨手用大花咸豐草幫妞妞做的花環
(阿妙隨手用大花咸豐草做的花環) 






2017年1月16日

為情緒追本溯源

為情緒追本溯源

鄉下,晚上很靜。九點後,孩子大聲哭叫,我們都會擔心太吵,有時孩子屢勸不聽,我們忍不住憤怒地罵了孩子。

過了一陣子,我思考自己或先生為什麼要對孩子生氣,才發現:是擔心吵到鄰居沒錯,但更擔心的是吵醒每天要早起工作的公婆。

不,令我驚訝的是:更深層一點的恐懼,似乎是---擔心爸媽會因此關切「我們倆是否有把孩子管好」。這幾乎是所有爸媽可以理解的內心戲。

其實再往下追蹤,也許可以再看見更多壓力源,包括我們夫妻倆的原生家庭、我們各自的童年經驗⋯⋯

無論是什麼,這些「壓力」,被轉移到較為弱勢的孩子身上,成為「憤怒」。

-

情緒或壓力,是會流動的。它自己會找出口,往可以宣洩的出口去。

若只是處理情緒出口(例如:改為好言相勸叫孩子不要哭了,或是壓抑),是斬草不除根;

一路追本溯源,開始去理解:自己的所有行為,皆有它存在的原因,試著將各部分的自己,一一安放好。

-

覺知自己真正的感覺(包括開心等情緒),然後勇敢面對真正的源頭,用更好的方式,溫柔的對待自己。

覺察每個情緒,就是對自己追本溯源的開始。





 

2017年1月14日

兩個孩子

我有兩個孩子,我不想比較他們,但卻又總是不小心就發現他們的不同。


-


當我生氣了,妞想跟我說對不起,但不敢,於是就在我旁邊一直繞,邊繞邊做別的事,我一移動,她也移動,我像是被跟蹤的小姐,她是在後面電線桿顧左右而言它的奇妙路人。


而弟咕,直接過來我的腿上,把我的手挪開,躺在我的腿上,看著生氣的我,笑得好燦爛。


-


我生病了,妞妞進來房間,看到我沒有力氣的樣子似乎不習慣,她很想安慰我,但不敢,於是就過來用娃娃親我的頭一下、兩下,直到我對她笑了,她拍打我的肚子、摸摸我,說要幫我扣衣服的釦子。


弟咕則是進來看著我,笑得燦爛,直接握住我的手不放,躺在我的手上。


-


我哭了,我哭著說:「我好像是個很失敗的媽媽!」(一個月一次的發神經)老公說:「你不是啊!妞妞弟咕,媽咪哭了!我們要怎麼辦!」


妞妞第一個過來,但不敢觸碰我,待在我的旁邊,用羞澀的表情看著我的臉;


弟咕直接翻山越嶺過來,張開他的嘴巴,一張大臉就親上我,有五秒之久,然後再爬起來看一下我,笑得燦爛,但還沒完,他再親一次,嘴對嘴,口水全流到我的臉上和嘴巴,我無法講話,他再起來,臉上依然是笑得好燦爛,還有點確認:「你還需要再一個嗎?」的表情。爸爸說:「媽媽還在哭!」弟弟又親了第三次、第四次,直到我笑了說「好了好了我不哭了啦」


妞妞在一旁笑著,過來摸摸我的手臂,牽著我的手。


-


兩個截然不同的孩子,但我卻都感受得到濃濃的愛。


我很幸福。我希望我永遠記得:他們愛我的方式,是這麼的獨一無二。



 


 

冬天或夏天的電扇

【你想成為冬天或夏天的電扇?】

一月的冬天,每晚卻都在猶豫要不要開著電風扇。

這樣的詭異天氣,讓我憶起以前曾與朋友討論過一個異想天開的問題:如果我是一隻電扇,我想當夏天的電風扇,還是冬天的電風扇呢?

當時是這麼想的:

夏天的電風扇很忙碌,每天都被需要,每天都得被放在可以對著大家的位子。它必須光亮如新、沒有灰塵。如果一旦不夠涼或不能動,它很快會被淘汰。

冬天的電風扇就完全不同了,通常他會被套著防塵套或是塑膠袋,被閒置在屋子的角落。除非遇到像今年這樣的暖冬,不然他可能一整個冬天都會被遺忘。

-

當時討論這個問題的當下,正是我在工作中追求功成名就的高峰期。我理所當然的選擇成為夏天的電扇,因為我想被看見、想要對世界有貢獻。但這個問題背後的恐懼是:我害怕成為冬天的電扇---害怕被遺忘、害怕有一天會失去所有的成就。

人生峰迴路轉,現在我離開了工作,選擇在家帶孩子,看似是變成了「冬天的電扇」。不過,冬天與夏天是否在定義上真的這麼絕對?

逐漸發現:過去被我視為冬天的電扇的生活其實並不如以前所想的寂寞,我看到了周圍各種可能性與特別的人,也不是閒置著,反而多了許多自主決策的空間,每一刻都在決定著我是誰;

但同時,我也忙得像一隻夏天的電扇,我照耀每個家人,吹涼他們燥熱的心,儘管我並不擅長家務,很多時候鬧出很多笑話。

-

現在,我練習不再這麼理所當然的看待這個答案---

我學習不害怕面對過去對冬天的恐懼,也享受冬天帶來的自主與空間。

我享受成為每天團團轉偶爾出錯的夏天電扇,但也學習不耽溺在夏天裡證明自己的價值。

一年四季啊,原來是有意義的。

每一刻都活在當下,珍惜此刻自己的價值,原來是這麼不容易、但也合理的事。

#台東媳婦生活日常產地直送覺察專欄

 

2017年1月3日

新的一年,也請自己多多指教

【新的一年,也請自己多多指教。】

2016年的12月31日,一個好朋友,在臉書上貼上自己的自拍照。沒有刻意歡笑的笑臉、沒有濾鏡、沒有修容---就是他自己。

他是個不常自拍的人,因此我很快就從川流不息的臉書動態裡看到了他。

「要邁入35歲了,過去自拍、被拍都很排斥,也很少放自己的照片,覺得又醜又兇⋯⋯

活了快35個年頭,我才找到自己自在的樣子,喜歡自己的鬍子、喜歡自己的小捲,喜歡笑起來就要貼尋人啟事的眯眯眼,未來也要更喜歡自己。

新的一年,請自己多多指教。」

在新的一年有這樣的自在,好令我感動、也羨慕。我不禁在想,我夠喜歡我自己嗎?

回想起過去這一年,多數時候的不愉快,也不真是因為環境或他人,追根究底,其實都發生在「不夠喜歡真正的自己」的時候。

原來夠喜歡自己、能與真正的自己安然相處,不裝扮、不修飾、不複雜,是一種由內而外的安定力量。

我有一些這樣的朋友,他們的外貌衣著、或生活方式都不是最講究或最新穎,卻總是可以從他們兼容並蓄的氣度中,看見他們喜歡自己、並感受自己與這個世界,正互相喜歡著的那種幸福感。

新的一年,多留點時間給「自己」---
那個不用過度裝飾、不需要任何過濾的自己,
那個簡單、純粹的自己---
「請自己多多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