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16日

為情緒追本溯源

為情緒追本溯源

鄉下,晚上很靜。九點後,孩子大聲哭叫,我們都會擔心太吵,有時孩子屢勸不聽,我們忍不住憤怒地罵了孩子。

過了一陣子,我思考自己或先生為什麼要對孩子生氣,才發現:是擔心吵到鄰居沒錯,但更擔心的是吵醒每天要早起工作的公婆。

不,令我驚訝的是:更深層一點的恐懼,似乎是---擔心爸媽會因此關切「我們倆是否有把孩子管好」。這幾乎是所有爸媽可以理解的內心戲。

其實再往下追蹤,也許可以再看見更多壓力源,包括我們夫妻倆的原生家庭、我們各自的童年經驗⋯⋯

無論是什麼,這些「壓力」,被轉移到較為弱勢的孩子身上,成為「憤怒」。

-

情緒或壓力,是會流動的。它自己會找出口,往可以宣洩的出口去。

若只是處理情緒出口(例如:改為好言相勸叫孩子不要哭了,或是壓抑),是斬草不除根;

一路追本溯源,開始去理解:自己的所有行為,皆有它存在的原因,試著將各部分的自己,一一安放好。

-

覺知自己真正的感覺(包括開心等情緒),然後勇敢面對真正的源頭,用更好的方式,溫柔的對待自己。

覺察每個情緒,就是對自己追本溯源的開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