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心情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心情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7年4月12日

[育兒]一打二的史詩

疲憊又煩惱但又莫名溫暖的一天。


文長。


--


今天帶著兩個孩子去醫院體檢,抽血還有做抹片。我覺得行程還算可以,於是讓他們全程參與,一邊帶他們參觀一邊解釋,他們好像校外教學一樣興奮,這邊問、那邊跟路人打招呼、跟醫生護士聊天。


對,他們也跟醫生同個方向,觀賞了如何做子宮頸抹片的教學。


終於跑完所有的流程後,竟然也就中午了。帶他們去吃飯,混亂中也算是吃得好飽,然後我們準備開車去共學。


--


弟弟最近不愛上車。放進安全座椅,他會筋骨柔軟地再自行滾下來。


上車這個動作需要20分鐘起跳的時間。(所以有段時間我好感謝得來速這種不用下車就可以買東西吃的服務。)


這過程很漫長。妞妞就在旁邊一直遞玩具給弟弟,或幫他加油,想跟弟弟有些連結,幫助他早點上車。


最經典的一次是,妞妞說「弟弟你趕快坐好,我們來聊天。」


總之,我雖然沒怒吼,但也在烈日下仰天長嘯過,倒是妞妞,從來沒有抱怨過。


每次真的最後讓他坐上車的原因,其實都不太一樣,有時候是因為姐姐給他的玩具,有時候是我帶著他走到遠一點的地方,回頭看著車子和安全座椅的全貌,告訴他,「我們真的好需要再去下一個地方⋯⋯你要上車了嗎?」他就忽然答應了。


就是這麼的多元,以至於我現在還歸納不出來什麼才成功方程式。


Forget it,帶小孩根本沒有所謂的成功方程式。反正我們都還是可以出發的。


-


停好車,我把睡著的弟弟揹起來,手上依照順序拿各樣行囊。我的毛病真的就是很愛規劃順序(前職業病)。


我先讓妞妞在旁邊背好背包。


她背好後,突然問我:

「媽咪,你有需要幫忙的我嗎?」


(我腦中自行修正文法)


我:「妳是想說,有什麼事是妳可以幫得上忙的嗎?」


妞:「嗯嗯對。」


我愣住了,我真的愣住了。停在半空中。


妞:「沒有嗎?」


我:「⋯⋯我⋯好感動哦⋯⋯(差點哭出來)」


那瞬間,

她又再次把我接住了。

承接了我的疲累,

安撫了炎熱的心情。


--


共學期間,妞妞拉著我說要去一個秘密基地,於是我們繞著花園走到另一邊。途中有個洗手間。在裡面玩到兩人都不想出來。


終於在用了各種勸說與遊戲方式,把他們帶出來(而且沒有跑回去)後,妞妞在前面石頭路跌倒了。


弟弟愣住。


因為我還在後面,我還沒開口,就看到弟弟跑過去,伸出手,拉妞妞起來。


妞妞好像也愣住。然後一整天她都在說這件事:


「弟弟來牽我也。」


--


睡覺。


老王今天特別累先睡趴了。但兩個小子還不願意。興奮的在房間跑來跑去。這時候我的壓力不禁上來,因為擔心他們吵到阿公阿嬤還有爸比。


特別是有紛爭。妞妞用哭的,弟咕用尖叫的。我就在旁邊不停地勸說再勸說,都沒有用。


老爸偶爾被驚醒嚴正地叫喚孩子的名字(威武~~~),小孩會安靜一下,但很快就繼續興奮和吵架。


兩個人好不容易願意在床上了。但又開始搶床位。


妞:「我不要弟弟睡在我的位子!」


我:「弟咕啊,你要睡回去你的位子嗎?」(呈現全程半放棄躺平貌)


弟:「不要。」妞妞開始要火大想動手動腳。


我:「為什麼?你是因為想要跟媽咪睡嗎?」妞妞停下,沒有動。


弟:「不要。」妞妞把手收回來。


我:「那是因為喜歡睡中間嗎?」


弟:「不要。」把腳收回來。


我:「那是想要跟姐姐睡嗎?」


結果,弟弟竟然點頭了!!!


妞妞看到這回應,整個軟化了。她開始抱著弟弟睡,還接續問弟弟,「是想要睡在我的腿上嗎」這樣肉麻的問題。還說「下次你可以跟我說呀!」


如果媽媽的一打二生活有史書的話,我會為此下個註腳:


「這是他們在歷史上開始和解軟化的一大步!」


感受到被愛的力量,比說教厲害太多倍了。


了解孩子的心境,也比急著化解衝突的解法好多了。


--


結語:


越來越長的時間,

我們母女子三人都是長時間相處。


從一開始的一打二,

到現在開始感覺,

其實比較像是三個人在一起面對些什麼、經營些什麼。


當我排解著A的情緒,

B也在旁默默了解著A,

A也會在某一天用支持的方式問我或問B:

「妳需要幫忙嗎?」或選擇扶他一把。


孩子還是經常失控,

我也偶爾擔心我是否「沒教好」,

不過卻在一次一次的經驗裡慢慢確定:

教育不是一種形式,而是一種生活。

我必須選擇,

我想營造的是什麼樣的生活,

而不是什麼樣的形式。


這大概也是⋯這接近一年來最大的改變。


每天的流程,

其實都是些雞毛蒜皮。

可是我好喜歡這些微小的事累積起來的生活。


真的好喜歡。



2017年3月15日

愛哭的媽咪

我記得我以前不是這樣。

-

最近因為生理期身體不適,

沒出門的動力,

孩子便在家玩得進入失控狀態。


覺得不想也不該打罵,

但也沒力氣再多說的我,

佐著荷爾蒙的起伏,

忽然悲從中來,

哭了。

不是難過,也不是爆炸,

是一種「我需要哭一下」的哭泣。


空氣裡突然安靜下來。


兩個孩子從失控狀態立刻降溫,

一歲多的 跑到我面前握著我的手,

三歲多的 在我背後幫我搥背。


我停下來,問他們說,

「你們是在安慰我嗎?(哽咽)」

會說話的那個說:

「我覺得妳需要搥背。(搥)」

-


當天洗澡時,

我邊幫他們洗,邊問:

「有沒有覺得媽咪最近特別愛哭?」

會說話的那個說:「有啊!」


我又問:「那你們有嚇到嗎?」

會說話的那個說:

「我覺得妳只是需要抱抱。」


她又在浴室抱了我。

-

孩子的世界裡,

原來「哭哭」是這樣的訊號 

哭 = 「需要抱抱」。


那天,

我深深的感受到,

孩子們接住了我的情緒,

我在他們的愛裡,很平靜地獲得休息。


我記得我以前是不太哭的。


在與孩子共度的這段時間裡,

我開始慢慢學習---

學習感受無法否認的脆弱、

學習感受無能為力的失敗感、

也學習對低潮隔日就忘的樂觀,

和了解各種「愛」的形式

以及它們存在的必要性。


到了這麼大才發現,

這兩件事其實都不容易,

但值得用我一輩子去學習---


"「感受」自己所有真實的感受,

也學習怎麼「接住」對方的感受。"


愛似乎就在這之間一來一往地豐盛著,

讓人更知道如何去愛。


#台東媳婦生活日常覺察專欄

 

2017年2月19日

故事,無價

#7/365

最近開始嘗試「以物易物」。

第一次,
是打算用我們種的菜換手工皂。

那時候還不大懂得以物易物的哲學,
內心一直在換算一塊手工皂的價格大概要換多少菜給別人。
後來因對方家裡已有了同樣的菜因此交易失敗。

那時明白了:
以物易物,也要換得巧,
換得到彼此「真正的需要」。


第二次因緣際會,
用菜換到對方的手作巧克力磚與無毒蘋果數顆,
滿載而歸的結果完全出乎意料,
還意外知道了原來朋友很會做手工巧克力。

那時候學到了:
以物易物的價值已超越價格本身,
更多的是挖掘到「熱情」與「故事」。


第三次,
用菜換了對方自家種植的無毒馬鈴薯,
對方是共學團的夥伴;

第四次用菜換了兩塊手作藍莓派,
對方是第一次見面的新朋友,
交易同時,還在他們家玩了一會兒。

這次,
以物易物對我來說,
更像是「友情的延續與展開」。


因為信任對方也信任自己,
因為喜歡著彼此細心呵護的事物,
因為希望用自身專長與時間取代貨幣,
所以,以物易物。

古早時代就已經存在的「以物易物」,
因為貨幣出現而逐漸被取代,
在那之後,所有物品開始有了自己的「身價」,
物品、土地、房子、人⋯一切都開始有了身價之分。
我們的身價可以換得什麼,
成了鎮日辛苦工作的意義。

「以物易物」恰好打破了身價的框架,
人與人之間的「故事」,
成了所有交易的基礎。

撇開交易不談,
我們多久沒有仔細聆聽
身邊的人所擅長的、所遭遇的、所願意貢獻的 「無價的故事」了?


2017年1月18日

荒野中的公主

「我們這些公主,到了這片看似荒蕪之地,受盡折磨,卻也被滋養了。」阿妙說。

每個遷居到台東的外地人,都有一個值得玩味的故事。

那天,我認識了阿妙,一個已經6年的台東新移民女生,來自台北,兩個孩子的媽媽。

-

最早與她的接觸,是因為她的手工皂雜貨鋪。

阿妙與她的先生德哥做的手工皂,用料天然、實在,而且把完整的成分趴數、知識都教給消費者,擁有許多死忠粉絲。

記得第一次買皂不知道怎麼買,我私訊問阿妙,她竟然阻止我下單。過了幾天,她跟她老公找到了Google找不到的我們家,送來了一些針對我膚質使用的試用皂,讓我試用。

對她來說,做生意,從來不只是買賣而已

-

那天我打算早上出門,去她家拿皂。

她給了我一個地址,Google 上卻找不太到。我家也是這樣,在台東很多地方都是這樣,所以我不死心自己找。一點都沒有意識到:在台東,這樣就代表不好找。

於是我迷路了。等她來帶路後,已經是中午。

那天她一個人在家,先生上班、孩子冬令營,接我電話時,她還一個人在院子裡躺著發呆。跟我急著找到出路的焦急相比,她彷彿在不同的時空。

她留我在她家用餐,順便餵飽孩子。她給人一種難以抗拒的溫暖。信手拈來就是盤又漂亮又好吃的蕃茄蛋炒飯,而且還有孩子們喜歡的配料與形狀。有些是來自孩子幼稚園發的餐具,使用久了拆掉塑膠套,又繼續用。雖餐具沒有漂亮的圖騰,但裝了飯又好好看。

我們在她家邊吃飯、邊聊著彼此的生活背景,以及她對各種「台東光景」的觀察,趣味橫生。

她非常了解她的每一個顧客的故事與個別需求。讓我想到:現在很多電子商務平台用資料庫、大數據做顧客資料管理與分析,在鄉下地方,就是直接跟你聊上一天。

-

我們談到台東新移民---就是我們這些人。

「我們這些從小被照顧得很好、來自大城市、原本生活無虞的,就像公主。來到這個看似荒蕪之地,就是來『磨』的。

她說,磨的過程好辛苦,她有些朋友,甚至磨出一身病。

台東的美確實是矛盾的。台東的慢活與原始,風景與人文,看似陶淵明的與世無爭歸甲還鄉,讓許多人喜歡的死心塌地。但是論「過生活」,要在這裡「維生」確實不易。要稱它「荒蕪」,也不為過。

能在台東久居的外地人,多半是已經在尋覓與渴望中,要嘛「死得很慘」,要嘛與這個環境磨出屬於他的「共好」。

雖這麼冒險,還是有人來。如同我們。

「每個人來台東的原因有很多個,但真正的那個,只有自己知道。會跟著自己走過這個磨人的過程的原因,也只有那一個。」

阿妙邊陪我的孩子畫畫,邊淡然地說。

-

她來自台北,原本有一份穩定的工作,先生也在知名電子業工作。因為一些目前仍無以名狀的低潮,決定帶著還很小的兩個孩子出走台東。

她一直都支持降低消費、手工自製、環保再生的生活。因此,他們一開始選在都蘭,邊找民宿短租,邊開始他們的手工鞋訂製生意。

那時孩子就是邊跟著工作,邊到處玩,鄰居總會有人輪流照顧孩子。

只是,自製手工鞋,成本很高,在帳戶只剩下零頭的時候,他們忍痛放棄了這個生意。隨即也投入其他可能,但都在不穩定中劃下句點。

直到先生在一家知名企業的台東工廠工作,擔任品管師,然後下班繼續做手工皂,研發新皂,這才算比較穩定了。

她開始領悟了:人不能只活在自己設定的框框裡

好比,她是個反消費主義者,什麼東西都儘量自己手工製作,但是她也買了Dyson。

她說:「如果活在框框裡,就會只能過一種日子。過到最後,其實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教育、生活、工作、家人互動⋯⋯似乎也都是如此。那種「鬆」,讓自己的身體與心去安然長成自己的樣子,就跟她的房子很像。

她允許孩子在家裡牆壁上用簽字筆畫畫寫字,她自己也在牆壁上作畫,尤其是低潮的時候。一隻看起來用色暗沉的羽鳳、孩子用簽字筆玩OOXX或寫的借據、一起試圖擦油漆但蓋不掉的痕跡⋯⋯

這完全不是現在室內設計會有的風格,但湊起來還真有種藝術的美感。

很多人嚮往住在鄉村會有所謂的「鄉村風」---精緻的桌巾、壁畫、器具、植物---可是從搬來台東以來,我發現這樣的建築,幾乎都只存在於民宿業者,比較像刻意安排的美。而混亂中帶有自己的秩序與故事的,恰恰有種難以敘述的美,帶人回歸大自然的野性。

-

她淡淡地說著她的觀察,沒有太多情緒的起伏,不過,卻攪亂了我原本的思緒。

我開始問自己:那麼,我來到台東的那個原因是什麼?

是否心裡也經歷了什麼風暴呢?

頓時,腦中一片空白,好像說不太上來。

離開她家後,一直覺得那天過得很奇幻,奇幻到覺得,我會不會我過幾天再去她家看,發現其實是一座廢墟,原來是仙人指點。

-

這幾天,剛好跟先生有些鬧彆扭,都是些雞毛蒜皮的小事。例如:一起去剪頭髮,結束後他開他的車趕回去工作,我則自己開著車載孩子再去辦事。這其實也是我當初自己提議的。

這就是每天都在發生的事啊。但我卻在那個當下覺得:難得來剪頭髮放鬆,希望他陪我。

在回家的路上,不禁覺得自己好可憐。

我開始思考著:「公主病」是否如阿妙說的真的存在?

在聽阿妙說起「公主」這個概念時,我一直不覺得我有,我家境普通,甚至連小康都稱不上;任勞任怨,努力工作;長相也很普通,我怎麼會是一個公主?!

好吧,就在那天我回家的車上,眼淚都快要掉下來時,我腦子裡跑出了「公主」兩個字。

對,我確實是還沒準備好要「磨」的公主。

公主習慣數算自己獲得些什麼,從這裡面去證明自己的幸福。

但在台東,一個生活模式很獨特的地方,一開始,是得學會付出的。「零收穫」是可能每天發生的。

我腦中開始試著要列下我目前為止做到的「付出」,還真是不太多。呃,家事經常掉漆,副食品還是老王做,連煮飯現在都是婆婆在煮。老公知道我不太會煮飯,連煮泡麵他都會處理。

我一直是個不太懂付出的人。

不過,這可能也代表,我一直是被疼著的。

我記起阿妙說的最後一句,

「但到最後,我們這些公主,也都被滋養了。」

走過錢繳不出來、走過在海岸各個民宿流浪的日子、走過將經濟理想做出取捨的面對、學會放鬆自己、獨處⋯我想,其實不用到最後,在東海岸的日子,這一路,便是滋養。

看著阿妙現在身上那種吹不亂的神情,我知道我還有太多心慌,但又太少身體力行。

嗯,公主病,只能用「經歷」來醫治。

期待成為一個,知道自己在哪裡、隨時可以挽起袖子的公主。

謝謝阿妙。

阿妙隨手用大花咸豐草幫妞妞做的花環
(阿妙隨手用大花咸豐草做的花環) 






2017年1月16日

為情緒追本溯源

為情緒追本溯源

鄉下,晚上很靜。九點後,孩子大聲哭叫,我們都會擔心太吵,有時孩子屢勸不聽,我們忍不住憤怒地罵了孩子。

過了一陣子,我思考自己或先生為什麼要對孩子生氣,才發現:是擔心吵到鄰居沒錯,但更擔心的是吵醒每天要早起工作的公婆。

不,令我驚訝的是:更深層一點的恐懼,似乎是---擔心爸媽會因此關切「我們倆是否有把孩子管好」。這幾乎是所有爸媽可以理解的內心戲。

其實再往下追蹤,也許可以再看見更多壓力源,包括我們夫妻倆的原生家庭、我們各自的童年經驗⋯⋯

無論是什麼,這些「壓力」,被轉移到較為弱勢的孩子身上,成為「憤怒」。

-

情緒或壓力,是會流動的。它自己會找出口,往可以宣洩的出口去。

若只是處理情緒出口(例如:改為好言相勸叫孩子不要哭了,或是壓抑),是斬草不除根;

一路追本溯源,開始去理解:自己的所有行為,皆有它存在的原因,試著將各部分的自己,一一安放好。

-

覺知自己真正的感覺(包括開心等情緒),然後勇敢面對真正的源頭,用更好的方式,溫柔的對待自己。

覺察每個情緒,就是對自己追本溯源的開始。





 

2017年1月14日

冬天或夏天的電扇

【你想成為冬天或夏天的電扇?】

一月的冬天,每晚卻都在猶豫要不要開著電風扇。

這樣的詭異天氣,讓我憶起以前曾與朋友討論過一個異想天開的問題:如果我是一隻電扇,我想當夏天的電風扇,還是冬天的電風扇呢?

當時是這麼想的:

夏天的電風扇很忙碌,每天都被需要,每天都得被放在可以對著大家的位子。它必須光亮如新、沒有灰塵。如果一旦不夠涼或不能動,它很快會被淘汰。

冬天的電風扇就完全不同了,通常他會被套著防塵套或是塑膠袋,被閒置在屋子的角落。除非遇到像今年這樣的暖冬,不然他可能一整個冬天都會被遺忘。

-

當時討論這個問題的當下,正是我在工作中追求功成名就的高峰期。我理所當然的選擇成為夏天的電扇,因為我想被看見、想要對世界有貢獻。但這個問題背後的恐懼是:我害怕成為冬天的電扇---害怕被遺忘、害怕有一天會失去所有的成就。

人生峰迴路轉,現在我離開了工作,選擇在家帶孩子,看似是變成了「冬天的電扇」。不過,冬天與夏天是否在定義上真的這麼絕對?

逐漸發現:過去被我視為冬天的電扇的生活其實並不如以前所想的寂寞,我看到了周圍各種可能性與特別的人,也不是閒置著,反而多了許多自主決策的空間,每一刻都在決定著我是誰;

但同時,我也忙得像一隻夏天的電扇,我照耀每個家人,吹涼他們燥熱的心,儘管我並不擅長家務,很多時候鬧出很多笑話。

-

現在,我練習不再這麼理所當然的看待這個答案---

我學習不害怕面對過去對冬天的恐懼,也享受冬天帶來的自主與空間。

我享受成為每天團團轉偶爾出錯的夏天電扇,但也學習不耽溺在夏天裡證明自己的價值。

一年四季啊,原來是有意義的。

每一刻都活在當下,珍惜此刻自己的價值,原來是這麼不容易、但也合理的事。

#台東媳婦生活日常產地直送覺察專欄

 

2017年1月3日

新的一年,也請自己多多指教

【新的一年,也請自己多多指教。】

2016年的12月31日,一個好朋友,在臉書上貼上自己的自拍照。沒有刻意歡笑的笑臉、沒有濾鏡、沒有修容---就是他自己。

他是個不常自拍的人,因此我很快就從川流不息的臉書動態裡看到了他。

「要邁入35歲了,過去自拍、被拍都很排斥,也很少放自己的照片,覺得又醜又兇⋯⋯

活了快35個年頭,我才找到自己自在的樣子,喜歡自己的鬍子、喜歡自己的小捲,喜歡笑起來就要貼尋人啟事的眯眯眼,未來也要更喜歡自己。

新的一年,請自己多多指教。」

在新的一年有這樣的自在,好令我感動、也羨慕。我不禁在想,我夠喜歡我自己嗎?

回想起過去這一年,多數時候的不愉快,也不真是因為環境或他人,追根究底,其實都發生在「不夠喜歡真正的自己」的時候。

原來夠喜歡自己、能與真正的自己安然相處,不裝扮、不修飾、不複雜,是一種由內而外的安定力量。

我有一些這樣的朋友,他們的外貌衣著、或生活方式都不是最講究或最新穎,卻總是可以從他們兼容並蓄的氣度中,看見他們喜歡自己、並感受自己與這個世界,正互相喜歡著的那種幸福感。

新的一年,多留點時間給「自己」---
那個不用過度裝飾、不需要任何過濾的自己,
那個簡單、純粹的自己---
「請自己多多指教」。

 

2016年12月12日

【我們的母語:哭】

你知道怎麼哭嗎?
長到三十、甚至四十歲的你,
還記得怎麼哭嗎?

從小有人這麼告訴你嗎?
「不要哭了。」
「哭哭羞羞臉、不漂亮。」
「你不能用說的嗎?」
「哭就有用嗎?」
「好,你可以哭,但不要哭那麼久好嗎?」

或者是,
「好事都被哭走了。」
「她太情緒化了吧。」
「做業務絕對不能哭,哭了就等於示弱。」
「工作上我絕不掉淚。」

抑或是,
你總在你哭完後在暗處擦乾眼淚,
害怕被發現---你哭了。
-
做了媽媽後,我在孩子身上學到最多的,就是「哭」。
我一向是個理性、冷靜的人,不僅我的周圍的人、工作常需要我的冷靜,時間久了以後,我已經不懂得怎麼哭了。
而在孩子身上,我一次又一次發現,還在重頭學習這個星球的語言的他們,「哭」完全不需要學---「哭」就是他們天生的語言。
可惜的是,當我們逐漸長成大人,我們周遭--包括我們自己--常常把「哭」當作情緒,而已。
由於哭不是一個容易被接納的情緒,於是我們就這樣長大了,連哭都要重新學習。
-
在聖經裡,凡是提到「眼淚」,幾乎都在談「完全的臣服」。這看起來很像卑微的用詞,不過我覺得它背後的意思更帶著「愛」與「信任」。想一想,能讓我們在心裡完全臣服的人、事,我們不都是完全信任著?也唯有這樣的狀態,我們才能開始好好做自己,表達自己最真摯的感情。
哭,代表著信任、與愛。
希望在我們心裡,都重新定義這個與生俱來的語言。

(本文同步刊登於「心。 。遇見」專欄)


2016年9月29日

[日記]原來我還沒學會同理自己

梅姬颱風終於離開了,這幾天我做錯了一件事,讓我看見了自己身為東部人的一種傲氣,這感覺讓我內心有深深的懊悔。

[事件]

我與幾個朋友在群組中大家互相關心颱風各地的狀況。他們都是住在西部,只有我是在東部。

朋友問我:「台東狀況如何?」

我說:「沒風沒雨。我漸漸覺得隔了一座山,東部西部似乎真的是兩個國家。」

朋友問我:「那還真是差很多!」

我說:「對啊。我發現除此之外,媒體觀點也很不同。這幾次颱風後,我感覺到,即使是住在紅葉村的居民,遭受如此大的災難,他們還是微笑面對。跟媒體報導的農民悲慘表情、要求政府賠償、是截然不同的。」


[我的心情]

其實,話說完我就後悔了。

當時西部正在遭受可怕的梅嬸攻擊,但我的言談之間無疑是一點同理心都沒有,竟然還以能微笑度過災難為榮。我想為這件事道歉,但還在思索我該向誰道歉。

更進一步的,我也發現某些深層的內在思考:

1️⃣台東人的樂觀完全翻轉了我以前腦中的「典型受害者」印象

這四次的颱風,幾乎沒有看到台東人因為受災影響的抱怨。那天上紅葉村,他們不停搬出飲料麵包給我們吃,還笑著在家樓下聊天。只是他們背後的家已經空了,剩下一堆爛泥。

而這點,是我覺得在西部的新聞或社群觀點中不常見的。

2️⃣我是否能接納符合「典型受害者形象」的受害者呢?

這問題完全打翻了我過去的經驗記憶。

我容易不認同膽怯的人;我曾經要求女兒跌倒了不要哭;我對於情緒化的人容易請他們先不要用情緒處理事情;我在一些重大挫折時,反而不容易哭,甚至哭不出來,那些悲傷不知道被我的大腦收進哪個抽屜了⋯

原來我不止是不太能接納受災戶哭,我潛意識裡,也不太能接受這樣的情緒表現,對家人、對自己,皆然。

這似乎有兩種方向可以思考:第一,我其實是很害怕處理情緒為題或衝突的人?不太像。第二,我其實是很怕表達真實情緒的人,所以在習慣壓抑的情況下,也覺得別人的情緒不應該存在。

為何害怕表達可能又是另個long story。

只是這不僅又回去凸顯了原本我對原事件的罪惡感,我更明白:為什麼我這麼不容易同理他人。

原來我根本還沒學會同理自己、接納自己。我還無法承認自己的軟弱---站在神的角度來看,我沒有真正認同「人都是軟弱的」,直到這一刻。

願我也開始練習,放下那個優越感的自己,接納所有的自己。


2016年8月19日

給移居的心一些儀式

 

那天,我終於在回到台東定居後,第一次找了陌生的設計師剪了頭髮。走出髮廊,我有一種在我的清單上「Check」的爽快感。


不就是剪個頭髮?但我問了幾個台東朋友,他們都在哪裡剪頭髮,萬萬沒想到,他們一個在高雄剪髮,兩個在台北剪髮。大驚!看他們的雲淡風輕,我顯得好焦慮。天知道我為什麼這麼需要一個在地的且讓我信任的髮廊。

剪完的那一刻,我發現:有個屬於自己常去的髮廊,就像自己的一方小天地,或是說,就像小狗撒尿,我可以慢慢的把新家變成自己的家的味道。

那是一種到加入新生活圈的儀式吧?還是一種宣示?就如同很多人會在世界地圖上插旗。

打從上大學以後,其實已經有不少移居的經驗,掐指一算大概搬了13、14次。

搬家雖然很麻煩,但剛到新家生活圈那種過程中的「文盲感」卻很迷人,從什麼都不知道開始摸索,一路靠著五感、迷糊、亂闖以及一些莫須有的儀式感,建立起腦中的一切。與其說在認識那個地點,不如說是在建構腦中對那個地點的想像與意義。

所以,它其實又很像探索自己的過程。總是會在裡面發現「原來自己喜歡這樣。」

這一連串探索,還包括:

[    ]找到自己喜歡的髮型設計師
之前一直找不到信得過的,以致於頭髮一直沒有剪、很消婆。其實重點也不是設計出什麼了不起的髮型,而是髮型師的私密感,代表著有一個很信任的人在那裡。

以前聽過一個說法,人類最沒有安全感的地方在胸口,所以願意擁抱,代表著很信任對方,願意將對方納為己方。那我想「頭頂」可能也是我的不信任領域吧。我想,我應該開始寄信給我的以前的髮型設計師與助理,向他們致敬!謝謝他們成為我過去在每個異鄉的定心丸。


[    ]有習慣去的牙醫
目前台東還沒。牙齒又是另一個不會輕易開放的領域了,牙醫的信任感真的要很高⋯⋯


[ V ]有可以信任的推拿師
(這條感覺自己很像阿桑,但,無所謂了)有了。剛到台東時去了一次,竟然兩個月來腰痛都沒有再復發!神醫啊!


[ V ]有習慣去的市場:有了


[ V ]有附近喜歡吃的小吃店:有了~~~(興奮什麼?)


[ V ]半夜敢毫無猶豫地自己去上廁所:雖然已經是大人,但還是會緊張啊。現在已完全如入無人之境。

但也可能也是生完孩子後變得很頻尿的訓練。


[    ]去目的地不需要看地圖了
知本到台東市區的路程,開車大概需要15分鐘、機車需要半個小時。之前自己騎著車去市區,便一路一直不停開發新的路線,腦中慢慢建立起對當地的地圖與座標,期待每一天從新的座標找到回家的路的感覺。過去在台北、高雄都是這樣把方向感建立起來。但現在開車還在熟悉中,完全無法分心看導航,只能一直跟老公說:然後呢然後呢!!


[    ]去某地知道怎麼走捷徑:努力中


[ V ]有可以讓自己專心寫東西的時間空間:還要加上老公的支持、小孩的配合及婆婆無線網路的分享。


[ V ]把新住處打掃收納好:這真的很有效,與其說是打掃,不如說是讓自己跟要相處的傢俱們建立連結。而且打掃過就會知道東西擺在那裡、該怎麼找到他們。那也是「定位」的方式吧。真沒想到身為蓮花女出淤泥而不染的我也有這樣的習慣啊!


我在網路上曾看過一段對「為什麼人需要儀式」的解讀:

「歸納一下你會發現,需要儀式的東西一般是虛擬的,比如愛情、加入組織的身份、新的開始、特定時間周期……等等。這些虛擬物看不見摸不著,而人是生活在物質世界的,怎麼辦呢?
所以人們需要實體的儀式,
1. 來向其他人證明它的存在,將虛擬物視覺化
2. 作為實體介質medium/opportunity/platform,來communicate關於這些虛擬物的共同感受
3. 來寄託、獲得自己擁有這些虛擬物的安全感,可靠感」

看到第二點,我想這個部落格應該也是我自己正在逐步建立歸屬的儀式動作之一吧。寫下這些感受,好像自己又再對周遭環境消化過一次,然後自己再次確認對某些事物的第一感受、消化後的感受。

其實我更喜歡的是《我們為什麼需要儀式》書中提到的:「儀式,關乎美好、感恩、意義和珍惜。

好美的四個介質。

藉由美好的事物,定調一個新的環境。
藉由感恩的心,抽離自己原來的框架,不停的走著陌生的路、嘗試自己也不知道會怎樣的事物。
賦予這些儀式意義,讓自己在陌生的路上明白:自己的堅持為何。
試著珍惜,它開啟了我可以重新回到美好的循環。

感謝這些儀式。因為他們好像陪我見證許多嘗試的好友,聆聽我的渴望,跟著我一起往前走。

2016年8月17日

關於我的嫉妒

 

有一種愛,叫做嫉妒。但有時候它也代表一種不愛。


之前我很難接受自己會有這樣的心情,討厭會嫉妒的自己,覺得自己應該要落落大方才是。尤其在很多地方的農民曆、廁所的小語、書上都會說「不要嫉妒」,天蠍座的特質分析總是會說天蠍座「善嫉」。我覺得自己嫉妒時,就像罪人。


在某個在公共廁所大便的時候,前方的小語又叫我不要嫉妒。


我決定積極的處理我的嫉妒。


開始反覆咀嚼著嫉妒,試圖想嚐出裡面的味道。表面上它就像苦瓜一樣苦澀,但開始接受它以後,竟然出現了其他層次的味道,最後可以接受它與其他東西放在一起。


例如像九層塔般的「默默欣賞」;或是像豆瓣一樣的「委屈」;或是有時其實背後是一碗「迷失」(目前想不到有什麼食物有迷失感)。


我想我永遠無法探究完嫉妒的本質。


但到這一刻,我覺得,嫉妒,其實源自於愛。深深的愛著那個東西或那個人或某些本質。但也是不愛,也許就是不夠疼愛當下的自己。


兩者出現的感覺,在我心裡竟然都是好的。我喜歡深深愛著某件東西的投入;我也喜歡發現自己還可以更愛自己的感覺,尤其想到這裡,我總有被天父安慰的感覺。


嫉妒,忽然就也沒什麼好害怕的了。當我們都理解了,我們在祂的眼裡,都是獨一無二。


那寫這麼長是在?

2013年10月12日

美麗的回憶

剛剛在臉書祝福一位我很喜歡的女孩生日快樂,很順手的寫下:

「祝福你未來的每一天,都有美麗的回憶。」

到了這個階段,似乎祝福天天快樂覺得有些不切實際,畢竟人生不可能天天快樂。但若要祝福每天都有美麗的「心情」,好像也很詞不達意。確實有那麼幾天,心情並不美麗。

可是事過境遷,那些不美麗的心情,被發現事值得被祝福的事,卻成了美麗的回憶。

現在真心覺得,能每天都有美麗的回憶,是很幸福的。那代表我們反芻也消化了種種的美麗與不美麗,並從中得到智慧看透其中奧妙。

祝福我們每一天,都有美麗的回憶。: )



2012年12月7日

閃過,就要去做



當腦中閃過一個念頭,那極有可能是聖靈正在提醒你:快去做!

只是偶爾我們都很懶,或是對自己很有把握,「反正我應該等等還可以記得做。」但,事與願違,因為之所以需要聖靈來提醒你才想起來的事,通常原本我們都沒很想做。噗。

因為,我已經為此不下數次~眼睜睜看著廁所的衛生紙用完,卻只能無助地坐在馬桶上,懊悔昨天為什麼想起要拿新的衛生紙進來準備,卻沒有立刻去做。



聖靈好忙,提醒我們衛生紙快用完了、提醒我們去買個洗衣粉回家、也提醒我們看牙醫。

但祂也也提醒我們:去跟昨天吵架不愉快的同事說聲對不起、不要跟小七或店家拿筷子、打個電話給媽媽,或是,把地上的垃圾撿起來。

謝謝你,聖靈。下次我會聽話,立刻去做。


(圖是7年前在精采時候的辦公室耶! 還有當時的客戶的促銷活動集點娃娃---好運饅頭! 用它來代表聖靈吧XD)

2012年11月29日

公司會裡的神奇聲音

今天,一場公司會教會了我,也解救了我。

在開會的前三分鐘,意外聽見了自己心裡很深很深的聲音:「不能放棄,任何一個可以溝通的場合和機會。」忽然間,好像在那個當下看見了耽溺在憂慮與失望的自己,然後忍不住很想拍拍這個人的肩膀,叫她醒一醒。

我打開既定的agenda,過去一直都是依照這樣的方式走完流程。但又一個瞬間,又意外的聽見了另一個聲音:「不要看。專心聽。」我很驚訝,但,反正我就做了,我不去想還有哪些議題想談,我只去想他們說的內容,並且追根究柢。

而整場會議下來,我歸結的重點不是把每個我想講的議題講完,而是看見他們需要的、給他們我所能給的、以及盤點我還不能給的我該怎麼取得---我也得謙卑的向他們求助、向別人求助。

不知道該形容這情形是心無旁騖,還是無為而治,我眼中的他們進步好多,而且眼神閃閃發亮。今天,會議室裡的空氣裡,也許是黃暈暈的燈光,也也許是每個人的微笑,總覺得瀰漫著一種團圓的感覺。

延續著這樣的溫暖,晚上又聽謙上了一堂IT課,很久沒有像學生一樣,追根究柢的問著老師許多問題,查詢資料、甚至直接call out只為了把那個疑問弄清楚。學習的樂趣其實很單純,「去享受」的學習態度,讓人在踏實中找到了穩定往前的信念。

人生似乎就是如此。去享受,這條路也就不只是條路,而是樂園。


感觸很深。我所在意的所謂的「制度」,若是太刻意和太用力,並不能促進融合;但用心了解、不預設立場,可以讓人看見真實,距離更靠近。那麼制度就不一定是制度,而是解決問題的辦法。

仔細回想這陣子發生的事,似乎也都在為了拉近距離做準備。



心裡沒有距離,才能真的沒有距離。用心聆聽,聖靈會開我們的口。

繼續加油吧!



2012年11月25日

不孝指數

如果人的一生可以測量所謂的不孝指數,那我的不孝指數最高點大概會落在籌備婚禮的這段時間吧。

一向是媽媽心中乖女兒的我,近期跟媽媽討論訂婚結婚事宜過程中,我們兩人不停的在下面這樣的循環中懊惱:

你為什麼要這樣想?-->  你為什麼要說這樣的話?--->  對不起,我知道你很愛我,下次不會了。--->  「但是」....(然後接續下次)



喜宴瘋癲記真人版

在昨天電話中又有了一次爭執,被媽掛了電話的我一個人哭著從忠孝東路走回家,原本哭著覺得我好像完全失去了當新娘子的樂趣,我深覺我原來這麼不了解我媽,而離家了這麼多年,媽好像也完全不了解我但又強行控制著我的想法。

但,話雖如此,散步回家在路邊吃了一套麻油雞湯和一碗杏仁豆腐後,我忽然發現:我似乎也開始在品嚐著連續劇裡面,凡是遇到喜宴都要上演一次的「喜宴瘋癲記」---那種因為喜宴而更了解家人的堅持和喜好、更了解家裡的祕密、但也在這一連串的瘋癲和若即若離之間,也才發現自己原來越來越深愛著家人。



我到底想要怎麼樣的婚禮?

打從我知道,因為自己信仰的改變,從我要穿的禮服、到我想要的婚禮,都跟很多人想像中的不一樣時,我強烈感受到許多的質疑和無法欣賞。沒錯,為此我放棄了很多漂亮的禮服,放棄了朋友推薦的場地和婚紗店,我得花更多的時間去找尋自己真正想要的。

因為我並不要一場豪華的婚禮,也不要只是「很漂亮」的菲比。

但我要的是什麼?在很多不同的價值觀的建議之下,我迷惘了。甚至不知道我原本想要「簡單但充滿人情味」的結婚,到底是不是對的?



記得我在上上個月,決定開始挑婚紗的時候,泰屁和小龜---這兩位已成為人妻且完全可以體會結婚複雜但趣味的過程的好友---給了我一個她們兩篤定的建議:「最終妳想要的,絕對與妳最初在心裡想像的不同。」


人情味不是狀態,而是一種過程

當時我還難以理解那句話,但現在我可以了。

我忽然發現我所堅持的東西,都沒有錯。
我的朋友堅持的---希望我輕鬆一點、希望我美麗一點、希望我像個公關婚禮一點---也沒錯。
我的媽媽堅持的---希望一生就這麼一個女兒要嫁得風光一點,更沒有錯。

錯在我與這場想像中的婚禮、與過客們的「擦肩」,失去了人情味。

仔細回想那個傷心的午後。我在台北與兩個同事一起跑遍東區尋找我喜歡的禮服。我媽同時也在高雄幫我詢問各大婚紗店,看了幾件她喜歡的婚紗,也幫我問了價錢,甚至到處去問:「我女兒不能穿沒有肩膀的禮服怎麼辦?」

想到這些,這次後悔的哭了(媽的最近很愛哭)。能被這麼多人愛著,尤其是我媽,這是最大的幸福。




就在這時,我媽打電話來說幫我找到髮妝了。

火山媽也是公關公司出身嗎?!厲害!




2012年11月19日

成為人妻的第一天

我好久好久沒有寫下些什麼了。

是臉書興起的關係嗎?也許是,因為畢竟手機連上facebook比連上這個網站快得多,即便在上上個月Blogger.com也隆重的推出了app版本,但是我只開過一次,發現實在不是太順,於是就關上了。

是因為越少寫就越難寫嗎?也許是,因為太久沒也寫長篇大論的文字---別說長篇大論,臉書寫久了,要再寫個分三段的文章都需要十倍的詩情畫意和十倍的時間。不過這很明確是個藉口,我想就是懶吧。懶得記錄真正深層的感受、懶得構思如何陳述這件事的方式....懶,絕對是人類文明最大的殺手。

是因為階級意識吧?也許是,因為開始認真當個高階主管後,我就總是對於公開的言論感到更加謹慎。自己的一言一行也許不是個什麼舉足輕重的事,但我認真覺得不希望我的言論會被扭曲或誤解,或是影響了團隊。曾有談管理的名人曾經說:「不要隨意透露你的表情和喜好,因為你的部屬會因著這樣而開始迎合。」當時我曾引以為誡,我也絕對同意有這樣的人在決定自己的工作態度,也絕對同意太過表現自己的喜好其實對於管理並沒有正面的幫助。

但,我今天忽然間認真的相信---如果這份喜好仍是正確的價值觀,那實在沒有必要隱藏阿。光明的人豈要害怕黑暗的人的模仿呢?這真是太振奮人心了。

於是我放下了過去約莫幾年的懶散與想太多,再加上我實在好想念那種文字劈哩啪啦的手感,我開始寫下了這篇文章---成為人妻的第一天。



昨天我與來自台東分會的王弟兄---也就是俗稱的超猛老王---正式在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的台北聖殿印證結婚了。大家開始稱呼我們為王家庭,開始稱呼我為王姊妹;我開始稱他為老公,他開始稱呼我為老婆。

新婚生活並沒有太大改變,我依然要在星期天的晚上依依不捨的送他去坐火車,盤算著下次見面是什麼時候。而他依然也細心貼心的在離開前幫我把小窩整理了一番,還硬是去買了洗碗精菜瓜布等,好讓我們第一次啟用電鍋後可以順利收拾。在一起的時候,我們一直在計畫著我們的未來,想像著未來美好的一切和可能性,這一切,到現在為止都是可愛的。

神在天上的所有計畫,都是以家庭為單位的。

我好喜歡那天在聖殿印證時,幫我主持印證的許爸開口的第一句。我真的相信這個,如果不是以家庭為單位,家庭關係不會有這麼多微妙、讓人又愛又恨的考驗。如果是從這點來思考,我願意去學習如何與一個與自己大相逕庭的人,好好的相愛、又好好的一起成長。因為,那就是天國中,愛的學分最重的一堂課。

在聖殿印證的過程,一生只會一次,我可能因為過度緊張,大家幫我準備好的面紙我一張都沒用,只是一直在笑。

但是,我後面的那對印證者,是如雲一家人,是超猛老王的教會成員,一個家庭遠從台東上來台北短短幾個小時,就是為了要印證在一起---一個爸爸、一個媽媽、兩個孩子---他們是後來成為歸信者,才整個家庭一起來印證。但由於他們已經有了孩子,所以夫妻兩個人要先印證,孩子再進來印證。

而當孩子進來,一起跪在祭壇前那一刻,我看到這個完整而溫馨的畫面,我哭了。

(自己的場子沒哭,別人的場子卻哭了。)

感謝他們,因為當下我忽然明白了婚姻的另一個意義:

我們是一個起點,未來我與老王要帶著這份對永恆的承諾,把我們知道的對的價值觀傳承給我們的孩子,甚至去影響我們的家人。未來會有千千萬萬的人,因為我們兩個今天這一刻的選擇而蒙福。

知道了這件事,我忽然能理解,為什麼中國人老是強調「結婚是兩家人的事。」何止兩家人,是好多個世代的兩家人的事。

成為人妻的第一天,忽然覺得自己做了一個對的決定,覺得蠻神聖而光榮的(挺)。

明天呢?

明天就繼續過吧~。



2012年8月16日

空力



今天去吃豆花,老闆的牆上貼了一張海報寫著:「心有空力,智慧自然產生。」

甚麼是空力阿?我邊吃豆花邊查手機,他是這麼寫的:「讓心空著,不執著。接受無常,不生氣,忍耐」他鼓勵: 當你受到的氣越多,就代表業障越被消滅,冤親債主提前來討債。

不知道為什麼會有這麼自虐的言論(驚),但是我仿佛懂了那麼一些(?)。

也許,聽著萬事變化而不慌、樂見人的異同而為能交會而珍惜,心就能空出欣賞萬物的空間吧。懂得欣賞任何事物,那麼智慧也就容易了。


就懂這一些吧。


此時此刻忽然很想念摩爾門經:) 還有一個總是不慌不忙處理萬變以及我的眼淚的人--



Cosplay。花


跟小花穿上同樣的衣服,大概是近期覺得做過最變態的事。

但是,能這樣熱切的表達對一件事的愛,覺得好通體舒暢。

熱,是冷的相對;冷,其實也只是熱的相對而已。相對也只是為了比較而已,那麼又何必在意太多比較性的東西呢?


2012年7月19日

連日來集錦,附贈卷子頭


這幾日的集錦。現在讀來特別有意思。




幫瀏海上了卷子,過久,就變成這樣。
人阿,要定型就是需要時間。還有期待。






01.
在明天起床鬧鐘上設定精神標語:「賴床是種假象。妳早就醒了。」這同時是今天的領悟。

後來的這幾天,一直到今天,都成功讓我早起了。


02.
就像釀酒,得給它一段時間,發酵。而必須記得的是,沒有成為酒的過程裡,它依然是一串串原本就好吃的葡萄。

耐心和肯定每一個當下,依然是現在的我要學習的。「已存在於學習者心中的課程」,我要做的是啟發他們發現自己的心,很熱很熱。




03.

2012.7.18 
<今日學習> 
有電腦的時候,就要珍惜有電腦的安全感。
那麼,
能洗澡的時候,就要珍惜能洗澡的舒服和選擇權。
有團隊的時候,就要珍惜能一起努力奮鬥的感動。
有食慾的時候,就要珍惜那份慾望帶來的企圖心。
(是的,用企圖心來形容。)

04.

今天帶經典同事們一起願景營。我喜歡那氣氛和過程,很高興他們也喜歡。能一起想出未來努力的目標,是值得開心的事。

最後列下SMART目標的時候,我機皮疙瘩都起來了。

「一季要一個好消息,不管是結婚、生子、和媽媽吵架和好....」我心裡已經哭了。這些原本就可愛極了的人,如何把經典變成更可愛的公司?我很期待!

謝謝每一個人認真的討論,這些畫面我都留著了,可愛極了。




04.

2012.7.19 
早上仔細回想了為什麼昨天會丟了電腦的原因。我想,是一心想著要前往那個目的地,心急如焚的當下忘記了仔細留意每個「經過」。 
帶著這份學習,早上放慢了腳步走路上班,換了條路線,聽著音樂,不再急著前往辦公室,而是認真當個走路的路人。

然後,發現忘了帶西裝外套~啃。



受不鳥ㄟ!!!

2012年7月1日

關於我的蘋果:戒急



我總是很急。急著想讓事情好、急著想讓事情如我想像中發生。


一直以來有隱約感受到這樣的性格,只是過去沒有太外顯。但是,隨著我在組織中的位子越來越高---我很不願承認,但確實是---權力和資歷,真的讓這急性子就越來越明顯了。

由於「急」著解決這個問題,我又不想只是叫自己「慢」下來,或「戒」急,我想,逼自己變成不像自己也許會讓問題更大。於是,每天都小小的為自己又不小心舉起來的急懊悔,但懊悔的同時,又忍不住覺得找答案的過程很有趣----


今天靈光乍現,忽然有個心得(也許過幾天又不同了):

我急,有時候是因為擔心事情會做不成---不趕快做就做不成,或是不快點講清楚對方就會做不成

這有趣了。

原來,性子急,某程度也是一種「恐懼」、也是一種「驕傲」。越是害怕,越想控制。越是驕傲,越是理所當然的宣洩了對別人的要求。


也許想淡定,也得先學會「不卑不亢」。


急性子都該上上心理學的。或是找心理醫生聊聊的吧,呵。


關於「權力和資歷」帶來的可怕效應,這一年來深有感觸,隨時在犯錯中引以為誡。也許另篇再記錄這個也是有趣的心情。


(Photo by L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