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27日

媽媽的異次元空間

每個媽媽的家裡應該都要有一個衣服收了暫時不想摺的異次元空間。

既與我們同在,也與我們不同在。

 

2016年12月26日

有❤️的新年新希望

【有❤️的新年新希望,開跑~~】

度過了聖誕節,緊接著就要揮別今年、邁向2017年了。

這幾天,臉書的歷年回顧跑出過去我曾許下的新年新希望。看完我實在是不願承認---這是我的新年新希望嗎?

倒不是今年過得一事無成,而是這些心願就好像美好的藝術品,放在那裡,但沒有走進我的生活裡。

根據時代雜誌統計,最難實踐的10大新年新希望排行榜為:

1.  減肥及練好身材 
2.  戒菸 
3.  學習新事物 
4.  吃得健康一點/ 節食  
5.  擺脫負債/ 存錢 
6.  花更多時間和家人相處 
7.   去沒去過的地方走走 
8.  別讓自己壓力太大 
9.  酒喝少一點 
10. 多伸出援手

很晴天霹靂,這裡面我去年的心願就佔了6個!

實在納悶:既然大家的願望都如此「雷同」,我們真的知道如何量身打造自己的新年計劃,讓自己過得更好嗎?

-

在古羅馬的神話裡,一月「January」這個字的由來,是古羅馬人的新始之神 - Janus。他是一位擁有兩張面孔的神,一張臉是探究到過去,另一張臉則是展望到未來。Janus代表著新舊交接的門和門檻,但是他同時也象徵著家庭、友情、親情和文明的價值。

這兩者的巧合似乎在說著:在每一年新舊交接中,與我們最珍視的人一起共享「愛的連結」,是不能被忽略的傳承。

新年新希望,能不能多一些些專屬於我們與週遭人的「愛的動力」,而不僅只是一些沒做到也不會怎樣的好事?

例如:每個月,選定一位我愛的人,思考為他做三件簡單而重要的事。

例如:與老朋友和好、每天給在遠方的媽媽一個愛的電話、向另一半認錯、對一位曾經幫助過你的人表達感謝...

甚至,其中有一個月,我們可以思考如何「愛自己」,為自己做一些簡單而重要的事。比方:安排一個健康檢查、一個人旅行⋯

當開始這麼想,似乎也激起自己更想了解「那個人(包含自己)」的動力,並軟化了自己過去將一切都視為「理所當然」的框架。

更重要的是,這樣的新希望沒有固定形式,關鍵不是瘦了幾公斤,而是如何將你愛的人放在心上。

哪怕我們只愛了一個人,都是具有意義的行動。

Happy New Year!
一起來進行這場「愛的行動」吧!

(本文同步於心。 。遇見專欄)
 

2016年12月25日

完全的接納,完全的愛

睡覺。
無意間開啟了一段「神」對話。

妞:「媽咪,我們來做禱告。」
她很少主動邀我做禱告。

於是我就開始祈禱。
祈禱裡提到:
祈求讓我們平安、
讓我們的心安靜下來、
也讓會害怕的人感受到天父的愛。

妞:「可是我還是會怕,外面有虎姑婆⋯⋯」
我:「嗯,天父知道你會怕。你可以把你的害怕告訴祂,祂也許會陪你、安慰你。」

妞:「可是我不愛天父,祂有鬍子。」
我:「嗯,就算你不愛祂,祂還是很愛妳。」

妞:「我不乖祂也愛我嗎?我一直在客廳不睡覺也是嗎?我、弟弟、媽媽、爸爸、阿公阿嬤不乖,祂也會愛我們嗎?」
我:「對,無論你是怎麼樣的人、愛不愛祂,祂都愛你。」

妞:「那要怎樣祂才會不愛我?」
我:「嗯⋯就我所知,就算你做了不好的事,天父也許會傷心、會生氣,但是祂還是愛你。」

妞:「哇,天父真的很愛我。」
我:「嗯。媽媽也很愛妳。」

立刻傳來打呼聲⋯⋯

睡前已經很久沒有這麼祥和的感覺。
這比大怪獸、虎姑婆的故事溫柔得多。

我在這對話裡忽然明白:
當孩子感受到自己完全的被接納,即便在她不完美、不符合社會期待的時候,「被接納」讓她的安全感由內而外地在心裡紮根,並感受到愛。

而我還做不到天父那種無條件接納、無條件去愛一個人的萬分之一吧。

謝謝你,天父。

----------

隔天再次回味這段對話,卻有了不同的觀點與思考。


1. 這些對話幾乎是一來一往,你問我答。少了讓孩子自己思索的空間與時間。我自己是不是也有點不耐呢?甚至我自己也少了一些對她的問題的思索,一切很理所當然。


2. 對她的問題的思索,似乎可以再了解她問題背後的問題是什麼。確認的過程中我們也可以反覆思索核心。


3. 家長直接把價值觀傳遞給孩子,究竟是不是一個太過「速食」也「危險」的教養過程?例如信仰。我一直覺得信仰最大的根基在於自己的見證,如果沒有見證,而是來自父母的耳提面命、或人際關係,這樣的信仰基礎似乎是薄弱的。


那麼父母能做的中心思想也許不是「灌輸」,也不是「引導」,而是「陪她探索」人生的答案?



打臉自己蠻有趣的⋯



 

2016年12月19日

【疏苗的人生哲學】

【疏苗的人生哲學】

疏苗,是菜農幾乎都會有的例行工作。

撒種時,有時候種子之間間距太密,因此發芽後,就必須把間隔太密的植株拔掉,給植物充足的生長空間。如果疏苗工作沒有做好,則可能會導致最後作物全部長不好。

移除比較瘦弱的苗,留下比較強壯健康的苗,聽起來是再合理不過的程序。

然而,新手農夫疏苗所要面對的考驗卻不是這麼單純,初始的內心戲OS其實挺多的:

「真的要剪這一顆嗎?真的要嗎?」
「老天啊,這兩顆感覺都很好耶!真的要剪嗎?真的要嗎?」
「先放著好了。。。」
「么壽!長得越大越難抉擇,早知道一開始就剪掉...」
「再剪下去...我還要不要收成啊~」

每次疏苗,簡直都像在拆炸彈,哪條線該剪,就是跟自己賭了。

這攸關於「取捨」的藝術。
如何把真正不適合的割愛捨棄;如何看出可以持續生長的;如何鍛鍊自己明快作決定;都是學習。

這也攸關「得失心」的輕重。
是否害怕發芽率低而撒種過多?是否擔心收成有問題而無法做出判斷?想要「多」,因此捨不得「少」?

老農夫說:「這都是『心』在練習。」
累積很多很多的經驗以後,有那麼一天,赫然發現心裡的包袱慢慢褪下,剪得毫不猶豫,面對萬物始可品嚐到那一點點的寫意與自在。

你的心,疏苗了嗎?


你的生活,疏苗了嗎?

(本文同步刊登於心。。遇見專欄


人類的情緒使用說明書:好奇心

2016/12/15

妞妞早上在喝牛奶,自己倒了一碗牛奶,在碗裡用湯匙玩。

我問她:「想玩水嗎?要不要去廁所玩?」她說:「不要,我要玩牛奶。」

我想了想這件事的最嚴重程度,做了心理準備,心想反正倒了再擦就好,我就去洗碗了。

過了一會,婆婆經過看到,很緊張地告訴她:「妳這樣會掐倒啦!不可以玩牛奶!」試著阻止她。

妞妞不聽,手部繼續動作攪動湯匙,甚至不讓阿嬤拿走湯匙。


婆婆急了,「後,跟妳講妳都不聽!我不說了!」於是轉身離開。
然後接著說:「弟弟我們走,去阿嬤那邊玩。」
她抱著弟弟離開。

也許是後面這動作接得太緊、太順了,可能讓妞妞覺得被冷落。婆婆離開後,我看妞妞沒有表情,低著頭,繼續攪拌。

我問她:「妳心情不好嗎?」

她放下湯匙。說要給我抱抱。我抱著她。

我再問她:「妳心情不好嗎?」
她說:「嗯。」
我再猜:「你剛剛都不動,是因為不想聽嗎?」
她說:「不是。」
我說:「那,是因為阿嬤的反應,你有點嚇到嗎?」
她說:「對⋯」
我說:「你覺得阿嬤是在生氣嗎?」
她說:「對。」
我說:「你想去問阿嬤嗎?也確認你的感覺?」
她說:「好。」
我就帶著她去找婆婆。

婆婆看到妞妞來了,對她笑。
 
我說:「妞妞,你還想跟阿嬤說嗎?」
她說:「阿嬤⋯⋯你生氣⋯我有點嚇到。」
 
還沒講完,婆婆就解釋說:「我不是生氣啦!阿嬤好愛你啊!只是我也怕牛奶打翻捏!」然後把妞妞抱過去。

妞妞全身僵硬,有些不好意思,直到阿嬤解釋後,她的身體在阿嬤的懷裡才慢慢軟化,抱著阿嬤笑了。 後來索性留在阿嬤那裡玩,不回來了!屋子裡又充滿笑聲。



-

我從未好好思考過的妞妞

從妞妞聽到大人激動的語氣便全身僵硬、面對大人給她的愛也全身僵硬,我似乎在這些蛛絲馬跡裡看到一個我從未好好思考過的「她」--- 

已經心裡難過受傷,外在卻完全呈現冷靜、依然故我;當感受到愛或較有情感張力的時刻,她常不敢快速的放開自己去接受,她總是需要一段時間來習慣「愛」----我可以看見她壓抑的、不善於表達自己的情緒的那一面。

回想過去,會不會有哪些時刻是我們曾經誤會了她的真實情緒而做了錯誤的判斷呢?

例如:充耳不聞,其實是她害怕大人即將暴怒而將身體先暫停;面無表情,其實是因為她對陌生人還沒有打開心防。

奇妙的是,在我面前,這些狀況是比較少的。在我面前的時候,她經常可以快速收放情緒,破涕為笑。甚至有時候她會直接跟我說:「媽咪你生氣好恐怖~~」(所以有時候我甚至會覺得她是來欺負我的嗎?XD)

「信任感」會不會是讓她敢於展現接近真實情緒的關鍵呢?

如何讓她「經常感受到」自己被信任、被愛呢?

抑或,如何讓她進而也開始「信任自己」是被愛著的呢?



-

幼兒情緒使用說明書:好奇心

關於我的妞妞,探究她的完整面目可能還需要一段很長的時間XD。呵,媽媽這工作,真的好像學者結合偵探結合考古學家之類的。

不過,這引發了我的好奇心:
「幼兒的真實情緒,應該如何更有效率地去理解,以避免更多教養上無法溝通的對話呢?」



仔細回想每一個願意探究的過程,之所以沒有在暴怒或衝突之中結束,原因是因為:

好奇心

當我有好奇心了解眼前這個還無法相容於這個世界的小生物,我願意多給他一點時間、多給他一點犯錯耍笨的空間。

就像電影裡面演的那樣,面對ET,你總是無法大罵他「你為什麼聽不懂!!」因為他真的聽不懂啊。科學家會找更多科學家來研究他,會試著翻譯他的語言。

當我有好奇心想了解與她利益衝突的事物,好在我對她的研究紀錄中寫上一筆,為人類的後續發展做出一點點微薄的貢獻時---我願意再多跟她進行幾次焦點訪談,甚至陪她體驗她的生活。

只是很糟糕的是,我經常對孩子失去好奇心,期待她們立刻成為跟我們一樣的「人類」。

多無趣的人類。每天因為要打報告或看手機,而覺得孩子打擾了自己的人類。



-

跟阿公阿嬤一個屋簷下

我很喜歡跟公婆/阿公阿嬤住在一起。

我小時候就是跟阿嬤一起長大的,小孩在阿嬤那裡,我覺得可以學到不同的關係經營方式。爸媽的生活教育的規律感,有時候在阿公阿嬤那裡可以偶爾耍賴被寵愛,對孩子來說也是一種短暫的放假。

我的婆婆是一個非常明理的人,她很願意聽孩子說話。因此,在教養方面,除了不確定爸媽對我的教養有沒有問題以外,我也很喜歡婆婆的好脾氣、以及對孩子的需求經常友善的提供回應。

因此,其實我還蠻放心讓孩子跟著阿公阿嬤玩的。

也因為這樣,我很難得才可以聽見她「比較激動」的對孩子說話。畢竟,妞妞兩歲之後玩性大發,偶爾也真的會讓人起毛壞。因此,可以理解阿嬤的心情。

而我只是因為這段時間以來,孩子早上經常性的因為在「做實驗」、「烹煮一鍋神奇湯」而打翻東西,因此已經有點淡泊了(不禁要喝口茶)。後來,我都直接請孩子脫掉衣服再玩,或是讓她自己去廁所玩水。

但我很開心最後這個事件有個彼此溝通的機會:

阿嬤的真情告白,我真心佩服婆婆啊!她明白孩子嚇到了,她重視孩子的驚嚇!而且她願意表達真正的善意,解釋自己的焦慮。

帶著孩子去與阿嬤確認,也是希望孩子能把自己內心的感覺表達出來,而不要悶著。親耳聽到阿嬤解釋,也讓孩子自己釋懷了。

這比起與爸媽溝通,感覺又更加不同,無論家裡的阿公阿嬤是威權體制還是懷柔政策,這些溝通也是需要練習的。


-

好奇心,用在溝通上似乎真的頗有助力。

也許我也該對周遭的人有更多的好奇心。










2016年12月15日

在台東的耶誕節--前奏

【在台東的耶誕節--前奏】

看網路的資訊,台北有好多的耶誕市集、好多顆聖誕樹喔。

台東似乎沒有都會商業區那五光十色的耶誕節氣氛,加上天氣還是很熱,我有時候都快忘了這是12月---我以前最愛的節日與月份。

以前特別喜歡每一天都好像被耶誕音樂包圍的幸福感。

-

今晚去教會練唱,男女青也在彩排耶誕節音樂劇:【耶穌基督誕生的故事】。他們演得很羞澀,我看得很感動。

回想一個人的誕生,他的愛人如己,他的謙卑與仁慈,他愛人的方式,影響了後代千千萬萬個人。

雖然最近宗教議題的風風雨雨,有時候讓人看不見這些。可是,這讓我更想擁抱耶穌基督的愛。

-

成人以來,
第一次過路邊沒有耶誕樹的聖誕節;
第一次沒有在回家路上不停被聖誕音樂轟炸;
第一次在12月沒有穿大衣與安排各種飯局;

可是
卻也是第一次與耶誕節這麼接近。

以前我好怕12月結束,
經過今晚,
現在倒是好期待耶誕節的來臨。

 

2016年12月12日

時間流轉下的體驗,無價

最近有三件有趣的事,在身邊打轉。


01

女兒長高了,我決定幫她物色一台大一些的腳踏車。

購物網站上一台約莫要1200到3000元不等。但這種「孩子大了就必須淘汰」的產物,用買的似乎不太環保。於是,我開始找台東當地的媽媽社群。

很幸運的,一個媽媽告訴我:她們家有一台很久沒用的腳踏車可直接送給我們。另一位熱心的教會爺爺,幫我們找到便宜輔助輪,並幫我們安裝。他還順便幫我們把車頭校正。

那天,妞妞好開心,晚上她竟然把這整個找東西修東西的過程,很開心地說給爸爸聽,彷彿是一段冒險故事。她還觀察到腳踏車有前車主留下的漂亮的貼紙。

目前,妞妞還想在車上裝個籃子放她的兔寶寶,我則想加條繩子,小孩累了的時候還可以用拉的....家裡的舊物開始不停地被思考著如何成為下一個改造候選人。

* 腳踏車:100元。
* 額外收穫:人情的溫暖。尋寶的樂趣。
* 花費時間:兩週,且持續進行中。


02

那天去共學,下雨天。

遠遠的我就看見兩歲左右的Y比,穿著一身勁裝。

是媽媽巧手用塑膠袋改造的雨衣。

剪破了洞口,讓頭可以伸出來,貼上膠帶以防開口越來越大。手提的部分,則套在腳踝,這樣騎機車雨衣也不會一直飄來飄去的。而且小孩長大,還可以隨小孩身形採用不同超市的不同尺寸塑膠袋來解決。

* 雨衣,不怕髒、不怕不見、不用錢。
* 額外樂趣:DIY樂趣、塑膠袋再利用。
* 需要的時間:3分鐘。


03

來台東的第二個月後,我開始進行"Shampoo-free”---不再使用洗髮精,只用溫水洗頭。目前已經進行了三個多月。

"Shampoo-free” 通常會經過一段「排油期」。根據理論,過去使用太多洗髮精的人,由於頭皮被過度清潔,當開始清水洗頭,越依賴洗髮精的人,頭皮排油期就會越長。

我經歷了那段痛苦、且覺得自己很油很臭的時期,頭皮努力走在它已經習慣、現在卻被更改回來的步調上。

一個月後,不臭了。走到現在,我的頭髮已經不油了,沒洗的那幾天,髮絲反而比第一天更加柔順。

一開始的念頭是為了環保、節制消費,但後來讓我更驚訝的發現是:身體真的會聆聽環境、自我調節。

我的身體被設計的如此精細,但我過去卻一直依賴外來的東西來矯正它?

回不去了。因為我好珍惜這個過程。

* 頭髮,不再需要外物:0元
* 額外樂趣:重新愛上自己的身體。
* 需要的時間:三個多月,持續進行中。

-


Hey, 這篇並不是在倡導什麼奇怪的野人不洗頭理念XD。



我想說的是,在這個消費管道很多的年代,
很多事,都可以買到或力求更有效率的「結果」,
但卻很難買到在時間流轉下的歷程與體驗。

這些過程中意外的驚喜,是無價的。

給常在趕時間的我們,
我們願意給「時間」多少時間呢?


(本文同步刊登於「心。 。遇見」專欄







【我們的母語:哭】

你知道怎麼哭嗎?
長到三十、甚至四十歲的你,
還記得怎麼哭嗎?

從小有人這麼告訴你嗎?
「不要哭了。」
「哭哭羞羞臉、不漂亮。」
「你不能用說的嗎?」
「哭就有用嗎?」
「好,你可以哭,但不要哭那麼久好嗎?」

或者是,
「好事都被哭走了。」
「她太情緒化了吧。」
「做業務絕對不能哭,哭了就等於示弱。」
「工作上我絕不掉淚。」

抑或是,
你總在你哭完後在暗處擦乾眼淚,
害怕被發現---你哭了。
-
做了媽媽後,我在孩子身上學到最多的,就是「哭」。
我一向是個理性、冷靜的人,不僅我的周圍的人、工作常需要我的冷靜,時間久了以後,我已經不懂得怎麼哭了。
而在孩子身上,我一次又一次發現,還在重頭學習這個星球的語言的他們,「哭」完全不需要學---「哭」就是他們天生的語言。
可惜的是,當我們逐漸長成大人,我們周遭--包括我們自己--常常把「哭」當作情緒,而已。
由於哭不是一個容易被接納的情緒,於是我們就這樣長大了,連哭都要重新學習。
-
在聖經裡,凡是提到「眼淚」,幾乎都在談「完全的臣服」。這看起來很像卑微的用詞,不過我覺得它背後的意思更帶著「愛」與「信任」。想一想,能讓我們在心裡完全臣服的人、事,我們不都是完全信任著?也唯有這樣的狀態,我們才能開始好好做自己,表達自己最真摯的感情。
哭,代表著信任、與愛。
希望在我們心裡,都重新定義這個與生俱來的語言。

(本文同步刊登於「心。 。遇見」專欄)


2016年12月1日

資深農夫的歸零之路

今天開車回家路上,經過我們家的巷子口的某一塊田。

-

住在鄉下,到處都是田,人們就在田中間穿來穿去。

初來乍到,偶爾迷路,但只要記得產業道路的方向,就至少不會失去方向感。這是我的撇步。雖然有時,田深遠到,連產業道路都看不太出來。

不過,這也是搬來這裡將近半年後才理解的事。

記得剛與老王交往的時候,老王載我回台東家,從產業道路進入某巷子後,開始進入無限迴圈左轉右轉的小路,周圍只有圍得高高的網子、田地、三合院,分不清東南西北。我心裡開始七上八下:「要是萬一晚上吵架或是他決定要跟我分手,我一個人應該是走不出來的啊!」

不過搬來這裡五個月後,每天開車在這些巷子裡轉,已經轉出慣性了。回頭看那時候的擔心,覺得好好玩。

-

巷子口那塊田,就是我們家附近常經過的一塊。

之所以對他印象深刻,是因為尼伯特颱風過後,他們的田也都倒了,網架的柱子倒在田中,最外面的那一排倒出來躺在小路上。

嚴重的風災,東倒西歪的景象,在那段時間是很平常的,而且也因為大家排不到挖土機或吊車的班,因此,東倒西歪的田躺在那裡三個月也是可以理解。

每次我開車經過那,都得非常小心翼翼不要刮到那排柱子,因此我對它們特別印象深刻。


大概上個月,柱子不見了。

今天我再看,發現已經有了新的作物。而且跟原來的不同。

雖然不是同一家人,卻也偷偷地為他們開心。想著他們可能開始新生活了。


-

尼伯特颱風後,造成荖葉全倒,在政府鼓勵轉作之下,大家必須放棄原本穩定、曾被稱為「綠金傳奇」的荖葉,開始思考要重新種植什麼,思考期拉到三、四個月之久。

十月起,才陸續感覺到一點一點的新生。

今天看著那戶人家原本的荖葉田改成種植其他作物,我忽然意識到:這應該也是這戶人家的「歸零」之路。

如同我們家正在經歷的。

-

歸零,不只是青農返鄉需要歸零,其實連「資深農」也在經歷一場未知的改變。

荖葉的高經濟動能,帶給許多家庭穩定的收入與安全感,是許多人割捨不下的。在這時歸零,轉作不熟悉的作物,就像是在面對一場「未知」的賭注。

選擇新的作物後,連經驗老到的農人,都得重新吸收知識、學習資訊。

我常聽到媽媽興奮地跟老王討論,今天她又買了什麼苗種回來育,樂觀的她總是笑著說:

「不管了,反正就先種種看!」

去後院晒衣服的時候,發現我們的後院地板都是新的苗種。爸爸也請老王上網路書店買一些農作物的書回來參考。

我們很幸運,回來台東耕作後,由於爸媽過去長久投入於務農,受到他們的幫助與經驗的傳承太多了,雖然我們轉作有機農法,與他們過去的慣行農法並不相同,但經驗仍然是最好的老師。

但另一方面,我也看到積極學習新事物的他們,不停地與我們交換意見,並且學習有機作法。

記得有次老王提起他們的對話:

媽媽:「不用農藥的話....那要不要我明天還是直接去買些雞屎來施肥?」

老王:「為什麼要買雞屎?這樣可能會吸引線蟲,而且田地容易臭。」

媽媽:「這樣長得比較快啊!」

老王:「快幾天?」

媽媽:「兩三天吧?」

老王:「我們有需要快這兩三天嗎?」

後來媽媽真的就不買了。

雖然她也一路一直擔憂著,我們年紀輕輕的做了有機農業,究竟能不能養活我們全家人呢?畢竟過去上一代,也是摸索了好一陣的路,才這麼把這個家撐起來,非常辛苦。走過的路,怎麼捨得下一代繼續?

他們大可繼續做他們最熟悉的,但她們終究沒有這麼選擇。

她的擔憂,她也從來沒有真正說出口,行動上,她選擇跟著我們一起投入、一起歸零,並給予我們全部的支持。直到現在,她沒有說過一句「不可以」。


說到底,這歸零之路,我們這些青農都還太嫩,資深農才真的是椅子坐得夠穩的

-

務農,那以後不就要看天吃飯了嗎?

一直都有朋友這麼問我。

就如同一個颱風,全家的作物必須轉向;一個颱風就帶來好幾百萬的損失,這一點都快樂不起來。

是,我們接下來必須看天吃飯。

但,看天吃飯,究竟哪裡違反常理呢?


排灣族藝術家撒古流說:「在排灣族古老傳說中,颱風豪雨就像大地媽媽在洗澡。(全文請見此文)」

大自然一年四季,加上24個節氣,巧妙地建立起它自身的循環。在這個循環裡,我們試著謙卑去理解、謙卑的學習:如何與大自然共存。

人定可以勝天,但在有些地方,不勝----我們嘆息著,然後學習

這是,我這個過度樂觀的小農,在氣定神閒又積極進取的資深農身上,學習到的



但,人為的破壞環境,造成的氣候變遷,就不是我們學習的來的了。

加油,無論你在鄉村或是城市,為土地祈禱、然後行動吧!












2016年11月30日

向土地學習對萬物的信任

決定回到台東務農後,開始了我們的友善耕作之路。

然後明白了:務農其實是條很專業的路,絕對不是我們想像中像陶淵明一樣,一個「歸去來辭」的瞬間念頭,就可以回鄉種田。嗯,真的沒有這麼浪漫。

從尼伯特颱風之後,吹平了我們家的田地,我們學習到的第一課就是:農人,必須膽子大,並且具備無敵樂觀的勇氣。這點,台東人的特質倒是相當適合。

只是,又更加意外的是,它不只是一堂環境保護課,更像是一堂人生哲學課。

友善耕作中,有許多不同的作法,無毒農法、有機農法、自然農法⋯等五花八門,與傳統的慣行農法走向不同的路。我不是專業的,今天就不細談他們的不同,以免被說在鬼扯。可以大概理解的是,他們大抵的精神方向是:「打造健康安全的農作」。部份友善農法更延伸至:「尊重自然,改正違反自然的生活模式,建構尊重生命的社會。」

說起來非常美好的信念,執行起來也不複雜,但卻非常考驗務農人的「耐性」與「信任」。

對時間的耐性。對土地本質的信任。

因為這過程充滿掙扎:慣性農法中,有什麼蟲就找什麼藥來解決,有效率、有明確答案;但友善農法中,講求建立平衡生態系,讓土地回到他原本的狀態。由於每塊土地都沒有標準答案,只能仔細觀察,從日照、水源、土壤等一一找答案。

在我們的土地上,其實就蘊含著萬物的道理。

沒有標準答案、不做一窩瘋的解法、不求速成⋯如果對土地或整個生態系的本質,沒有足夠的「信任」,這樣的過程是很難熬的。

看著土地,這些「信任」的信念,也提醒著我:對「人」或甚至是「人生」,何嘗不是如此?

迷惘時,我們總是祈禱趕快找到答案,或從算命師那給予一些明確的指示;生病時,我們渴望醫師開的藥讓我們快速見效;看到自己的不足,我們逼自己快速學習改變,期待自己更加接近成功的標準。

我們甚至,也開始這麼要求別人。

對「自己」,我們是否願意用一定時間覺察自己,幫助我們開始好好的了解自己、回到「他」本來的樣子?

對「家人」,我們是否願意給他時間,給予信任,讓他在自主中長成「他」自己的樣子?

對「萬物」,我們是否也信任:萬事皆可能彼此效力,並找到平衡?即便,在我們看不到的地方。

感謝大自然。

(本文同步刊登於「心。 。覺旅」粉絲頁。)


[Be a Mom] 妞妞的好朋友



熄燈,
妞:「媽咪,你陪我去客廳拿衛生紙好不好?」
我:「我經痛好難過,有點站不起來了⋯你要不要問問弟弟呢?」
妞想了一下,大概是沒把握弟弟會懂她說什麼,但還是猶豫地問:
「弟弟,你要不要陪我去客廳?」
沒想到,弟弟奇蹟似的大大點了一下頭,好像準備好很久了。還一直興奮地定睛看著妞妞。

妞:「弟弟不動耶。」
我:「他會不會是在等妳呢?」
妞開始往外移動,弟弟就也越過許多障礙物跟著姊姊往門外走。
兩個人真的出去了。

在客廳發出很多聲音。撞到東西、拿玩具、互相交談。
完成任務後,兩人又腳步聲此起彼落的跑回來房間。
妞妞跑得快,我以為她會一如以往給弟弟關門、惡作劇,但大概是也懂得這個人對她情深義重,她就守在門邊,等弟弟一步一步走進來後,她才把門關上。
我:「哇你們回來了。恭喜妳多了一個好朋友陪你做你不敢做的事了。」
妞滿足地笑。親了一下弟弟。


2016年11月22日

覺察情緒的大腦活化法

【覺察情緒的大腦活化法】

最近因為孩子在睡前常會情緒欠佳,表現出來的卻不像「想睡」,反而是亢奮、激動、宣洩、暴力。因此這幾天,我必須不斷地練習如何透過對話與拉長時間觀察,辨識人內在真正的情緒與需求。

無意間讀到一個連大人自己都受惠的理論。它來自一位腦神經科學家Daniel Siegel:(註一)

人的大腦像是蓋房子一樣,分成上下兩層樓。下面那層包含了「腦幹」與「邊緣系統」。「腦幹」掌管呼吸、心跳、血壓等等人類生存的必須機制,「邊緣系統」(包括海馬迴、杏仁核)則掌管情緒的中樞。

下層的腦從出生就已發展完全,用來維持生存、保護自我。這在嬰幼兒身上會非常明顯,例如覺得受到威脅就咬人、生氣就拿東西丟人,這些反應都不需經過思考。即使是大人,也會有下層腦所運作不經控制的情緒反射反應。

而上層的腦則包含各種大腦皮質,掌控決策思考、調節情緒、道德判斷等。是現代社會多數人期待孩童或甚至大人能發展出來的能力--自制、調節情緒、判斷是非。

但令人心急的是,上層腦出生後才慢慢開始發展,並且需要很長的時間(至少25年)才能發展完全。

當一個人出現失控、負面情緒,其實是下層腦正在掌控他的行為。此時若責備其情緒行為失當,他可能反而會陷入「逃跑」或「反擊」的反應。但相反地,若可以適時地引導他--了解自己的情緒、理解自己的行為,上層腦便會開始被活化、進入思考狀態,下層腦的活化程度就會下降。

隨著年紀的增長,我們都逐漸在不斷的練習中,建立起我們上層腦的調節情緒功能。但偶爾,我們稱之為「失控」的衝動、傷心、害怕⋯等情緒,還是會在我們毫無防備時悄悄現身。

那時的你,在害怕嗎?

很傷心嗎?

害怕自己的能力沒被認可?兒子脫口而出的那句話讓你覺得努力白費了嗎?經濟的壓力讓你在犧牲裡委屈嗎?身體已經開始疲累地不聽使喚嗎?

還是心也累了?

即使我們已經距離小寶寶好幾個十年,長成一個大人,但大腦仍然是接收著所有的刺激,並默默與內在的我們進行對話。

我們仍可以經由「接納自己的情緒、覺察自己的情緒」,找出自己憂傷的源頭,順便活化我們的大腦。

甚至,我們可以幫助身邊的朋友、或尚未發展完全的孩子。接納他們的情緒,引導他們理解自己。

祝福我們,都成為自己大腦與內心的主人。
 




本文同步刊登於「心。 。覺旅粉絲團

2016年11月12日

妞妞生日之媽媽到底以前在跩什麼

今天是妞妞的生日。依照我們的約定,我們在找了一些繪本故事、影片後,確認妞妞很希望關懷黑熊,幫他把家找回來。因此我們今年的生日禮物,是台灣黑熊保育協會所出版的繪本、以及他們的義賣熊娃娃。不過生日過了,禮物還沒寄來。




我們在昨天提早慶生,花了一個下午的時間,合做了一個起司蛋糕。而且還因為為了讓妞妞的小手可以扶好鮮奶油,而多加了兩倍的鮮奶油,因此這是一個「Double 鮮奶油起司蛋糕」。

不過,老王說,還是非常好吃。


奇妙的是,我今天還連著做了烤餅乾、香草冰淇淋。除了為了想把材料用掉(我想烘焙之所以讓人無法停止的其中一個原因是:原料總是會有剩。),那種按照步驟一個一個來的學習過程,很令人著迷。好像什麼都不用想,就是讓東西一個一個自己跳下去,這療癒的過程,會有一個很療癒的結果。

-

當媽媽三年了,這是第二年為自己的女兒做蛋糕。上一次還是一個很陽春的海綿蛋糕,這一次是稍微有料的起司蛋糕。

老二的生日在10月,當時有想過要來做蛋糕,但對自己的手藝沒什麼信心,因此就在老公的慫恿之下,去買了冰淇淋蛋糕。沒想到,價格貴到我牙齒都要掉了,而且只要一開車進市區,難免就要花錢。當時我牙一咬,覺得反正帶著孩子做蛋糕也很有趣,不如就把時間拿來做蛋糕,而不是買蛋糕了。

當我有時間當媽媽了以後,才真正體悟到:「時間」真是最好的誠意。


-

但也是時間都用在好好當個媽媽以後才知道,我實在是個不怎麼樣的媽媽。

因為,回台東以後,很多地方都讓我不禁覺得「我以前到底是在跩什麼?」:

以前在職場好像可以呼風喚雨,可是來到這裡,卻看清:Title is nothing.

以前的工作性質與能力,好像培養出對很多事情都可以分析得條條有理;現在,卻發現許多事並不那麼容易就了然於心,有時候好像看透了,但再過一陣子又發現自己只看了表面。

「育兒」就是經常有這樣狀況的一個場域,我總是搞不清楚,我到底看透了孩子不開心的真正原因了沒,也不確定正在作的事情是不是對他有幫助。但還是得做,做了才知道有沒有錯。大抵來說,這種沒什麼把握的狀態,經常在發生。因此當我可以把一件事情講的頭頭是道,反而覺得自己是不是過於武斷。

以前的我,總是喜歡做「有意義」的事,但並不是真的知其所以然;現在,發現把家庭生活過好過滿,就是很有意義的事。以前怎麼砲口一直對著外面呢?這才有些明白,以前追求的仍停留在「名」,雖然我標榜:這並不是為了「利」,但仍是帶有目的性的---想建立自己的功勳。

只是這些功勳,天父在乎嗎?

以前覺得,放假的時候陪小孩去觀光景點蹓一蹓,就很厲害了;現在,把兩個孩子弄到晚上一躺下就立刻打呼,或兩個孩子睡前忽然間飛撲到我身上說:「媽咪我好愛你喔」,都還是覺得自己是這麼渺小、還不夠成熟。

以前覺得自己很會吃苦、很會珍惜小確幸,那有時候是一種現代人的黑色幽默吧;但現在才發現,那一點一滴用物質、用他人的肯定建立起來的小確幸,在我關上臉書後,就停止了。我開始發現,臉書是我的某種毒藥,偶爾我在那裡找到自己,但有時候,我不確定那是不是我自己。

Anyway, 家裡訊號其實常常不好,這一刻忽然明白,原來這是有意義的。


總之,回到鄉下,很多價值觀,正在砍掉重練,或至少,正在被覺察中。

這種種的砍掉重練,使得現在的自信程度,大概降到人生的谷底。

可是----這幾個月,卻是腳踏實地、心滿意足的。

而且每次在長長的公路上前進,看著旁邊一望無際的大海與稻田、倏地崛起的大山,我問我自己,如果哪天真的因為什麼樣的意外,我必須選擇獨立生活、沒有家人,我還是會在台東嗎?

我給我自己的答案是天真的:「我要我要!我要想辦法自己種田~~~~」


哈哈,我明白了,我現在一點都不強,但是卻特別天真。


-

妞妞,我想謝謝妳。

這一年,弟弟的到來,讓妳也辛苦了。我想起,原來這也是你學習與弟弟在一起生活的滿週年啊。




這段時間以來,妳特別喜歡叫我敘述當時生下妳的狀況,妳說:「這個故事很有趣。」

偶爾妳會說,「我想回去台北。」看到台北的房子的照片,妳會興奮的說:「對,這是我們台北的家!」

我知道,妳其實正在想念那個「我們只有妳」的時光。

看到你的所有不適,我知道,其實真正在學習與兩個孩子相處的,是我們。只是謝謝妳,願意陪著我們。因為有妳這樣獨一無二的孩子、與獨一無二的光陰記憶,我們才能這麼勇敢。

也謝謝妳,用妳的方式,教媽媽回到天真的樣子。


妳才是我一輩子的禮物。









2016年11月11日

[日記] 沒有孩子,只有人

01.

今天共學時,一輛載著很多個鐵籠子的貨車從寧靜的卑南文化公園的草原旁呼嘯而過。

鐵籠子裡面,都是狗。

大家驚呼:「那是狗嗎?」「天啊怎麼會有這種東西?!」「補狗車嗎?」「他們要去哪裡?」

沒有人知道答案。

小可忽然放聲大哭。哭得很激動。我們以為是誰搶了她的東西、甚至弄傷她了?

她的媽媽過去安慰她,慢慢聽她說。

她邊大哭邊說:

「牠們再也不能再草原上奔跑了~~~~~~~~~~」

純真的孩子,她的直覺與感受,好珍貴。聽到她的哭聲在草原上迴盪著,我也好想哭。


人與動物,能不能有更好的方式共存?



P.S. 傍晚約五點,這輛貨車又回來。也許不是我們想得那麼糟,但我們仍不確定為什麼。



02.

今天,透過代班領隊芷芳的眼睛,我看見妞妞與弟咕之間,不同的權力關係。

以往,我比較能清楚感覺到的是,妞妞用身體的優勢,去反擊弟咕的「侵犯」(搶玩具、佔有媽媽);而弟咕通常習慣以隱忍或轉移目標的方式來轉化情緒,通常也比較溫吞。但,今天卻看到弟咕也在用不同的作法捍衛自己想要的東西,兩個人表達需求的企圖心都非常旺盛,而且希望佔有媽媽的愛。

今天,只要我擁抱妞妞,或是安撫妞妞的時候,一歲的弟弟就算自己正在旁邊遊戲,也會立刻奔過來我身上,用肢體及咿咿啊啊聲告訴我「他也要抱抱」,而且幾乎是直接貼在我身上。(而他因為常常站不穩,有80%的機會我會縮短抱抱妞妞的時間,來留意弟弟。)

我帶妞妞去上廁所,弟弟看到立刻起身表示「抱抱,我也要去。」而且踩著他仍走不穩的步伐飛奔到我的身邊,抓住我的大腿。但是另一次,我要去距離100公尺的地方拿野餐墊,我只口頭說了一聲我要去那裡、一個都沒抱,他們看了我一眼以後,就繼續玩自己的。

弟咕雖然不會說話,但他的肢體動作與決心,都非常的明確傳達他的想望。他要的玩具,當被姊姊搶走,他會非常生氣,安撫後雖然停止哭泣,我們也持續建議他先玩別的,但是在接下來,他會想盡辦法接近原本要的那個玩具,絲毫不放棄、也無法被搪塞。

他也會在確定目標後,無論是自己用走的、爬的、突破大人或障礙物...然後拿到他自己設定要拿的玩具。在我們真正了解他的目標前,我們好心幫他想的「辦法」,他會自己修正路線、或回頭再拿。




從這些種種行為的觀察,覺得幾件事很有趣:


1. 妞妞平常所受到的威脅感,應該是比過去我所想的加倍。

我忽然可以理解,為什麼妞妞會這麼害怕弟弟「靠近」他。只是靠近,就害怕的要出手打人?這下我懂了。弟弟的不放棄、與就是要拿到的決心,很可能讓她有被威脅的感覺。

另一方面,今天的觀察也讓我發現,原來妞妞常是挫折後快速接受事實、快速復原的那個。(驚!)常常今天什麼玩具都借不到,但只要借到一個,她在車上就會說她今天好開心。(再驚!)




2. 兩個孩子都是非常剛性表達自己需求的,但我該怎麼處理?

過去我常是先顧及「生理上」比較柔弱的那個,例如可能會跌倒的弟弟。但就今天的觀察而言,真正柔弱的不一定是「生理弱小」的那個,也可能因為妞妞的「相對不柔弱」反而權益常常被犧牲一半、或默默的被要求忍耐。

這或多或少解釋了為什麼妞妞對弟弟仍有不公平的情結。

隨著弟弟逐漸要長大,力氣已經快可以跟妞妞搶玩具時僵持7秒(媽媽很無聊,很愛算時間),當生理不這麼柔弱時,我意識到的是:我不能再用以前的作法了。

但是,要一視同仁,又能怎麼作呢?什麼都除以二、什麼都一人一半、什麼都猜拳,是我不太喜歡的方式,因為那似乎沒辦法真正滿足心理的需求,並且無法互相了解與同理。

我想《父母效能訓練》裡提到的「第三法:創造沒有輸家的溝通」可能是我現階段比較想嘗試看看的。盡可能找出雙方能理解且接受的作法。(這樣一天會不會很快就過了XDDD)




3. 孩子的行為不只是可愛、不只是「孩子氣」

關於搶奪,今天也發生了一個練習。

孩子們紛紛去佔據樹下的大石頭,說「那是我的地盤」,並且不准其他孩子靠近。我們好說歹說告訴他們:可以一起玩、XX只是想再多站一下,但似乎都沒有改變關於對「地盤」這個概念。

後來芷芳坐在一顆石頭上,一個孩子過去跟她說:「你起來!這是我的地盤!」

芷芳回應:「你可以跟我說,你要用這個地方,但是我不認為這個是你的地盤。」

孩子想了想後回應:「我要用這個地方。」後,芷芳就給他了。


我一直在思考這件事。

「沒有孩子,只有人。」波蘭兒童人權之父柯札克這麼說。

我雖然無法確定我的理解是否完整,但可以隱約體會到:當我們把孩子仍當成孩子,我們除了看不見他的權利,也看不見他的錯誤,更看不見能「平等」溝通的方式。

感謝領隊芷芳,讓我看到:在她眼裡,孩子的每一句話,都有意義。



補充今天其他思考:

  • 當孩子們不讓其中的孩子一起玩,有哪些原因是可能存在的呢?似乎有半數的孩子是不習慣新的朋友的加入,對於新朋友加入會顯得緊張、防備。
  • 玩沙時,孩子的手髒髒的,我們敢不敢讓他們吃手呢?
  • 孩子們在盪鞦韆前面玩沙,真的危險嗎?到底是玩沙的人該離開,還是盪鞦韆的人離開,還是都不必離開呢?
  • 孩子吃飯,到底該不該要求他吃完呢?沒吃完飯就想吃麵包,到底該不該讓他吃呢?
  • 孩子的朋友開出條件(ex:從大石頭上跳下來),希望孩子遵循這個條件再加入遊戲,孩子到底要不要照著作呢?

我覺得每個都好可以討論喔!!!!!!真想一個一個討論~~~~










2016年10月18日

妞妞不想睡(二)

今天非常疲累,到了晚上十點的時候,全身上下都沉甸甸的。

躺在床上的時候,我覺得我沒有一絲絲的力氣可以舉起我的手或腳、或任何一個部位。我不停在思考的是今天是我一個人帶兩個小孩去共學,而且妞妞昨天睡得太少,今天非常躁動,所以讓我非常累。

但是,剛剛睡前發生的事,讓我非常的想要探究一個我原本只是當作笑話的一件事:

到底「為什麼」妞妞不想睡?(詳情&前情提要見上一篇:妞妞不想睡(一)

事到如今,再去追究什麼「從小睡眠習慣沒有養成」、「睡眠儀式有沒有做」,都已經不是我最關切的了。因為對於一個閉上眼之前都還有著許多不捨的孩子,我更想了解她在睡前都在想什麼。

事情是這樣的。



睡前的逃避儀式

正因為今天整天很累,人在真的只剩下幾滴氣力的時候,真的會好好思考應該把力氣花在哪裡。於是我可以猜想的到:一直囉唆著妞妞叫她去睡覺,應該只是白費力氣。於是兩手一攤的我就邀請她:

「我要睡了,如果妳也想睡的話,跟我一起回房間吧!」

當然的,一如往常,她有很多事情要做,尤其在我的邀約之後。

她一下子要去關心她爸爸打副食品的狀況,一下子去找阿嬤開港,一下子又要我講故事,一下子她要幫她的娃娃都找好棲身之處。這幾件事不停地穿插進行。

我看得出來她很慌、她在想辦法延後睡覺這件事,她也逃避與我的對話。

但因為我累了,於是我就一直成大字形躺在床上,等她有需要我我才回應;即使是她要我去幫她拿衛生紙,我還是直接的告訴她「媽咪下班了。」

當下我忽然領悟,其實我並不想當一個一直追著小孩說Yes或求她吃飯睡覺的媽媽,至少在這一刻是如此。

最後,她還是在她的百忙之中進來了房間,躺下來睡。



僵持的母女

躺下後,她大腳一伸,想把腳放在我的肩膀上睡。

我說:這樣我會不舒服。但她堅持這麼做。我們的肢體就這樣卡在半空中。

我:「是因為這樣比較有安全感嗎?」

她:「恩。」眼睛已經噙著淚水。

我:「我們有沒有其他的方式,讓你可以抬腿,我也比較舒服的方法。例如你腳下墊枕頭?」

她:「我就是要放肩膀!!」

我:「那放在我的腿上?或是我抱你?」

她:「我就是要放肩膀!!」

在這一來一往,都滿足不了她,於是她就爆炸大哭。


以往,我會將此視為「很愛睏的歡顛」,然後趕快順著她。她應該會立刻昏迷,我再恢復我要的姿勢就好。因為我想要趕快跳到小孩睡覺以後的自由時間。

但無奈,今天我就是不想被放肩膀。

於是她大哭後,我們有了平常沒有的互動。



全世界只剩下我

哭完後,她自己轉過來說,「媽咪抱抱。」

我看她眼皮死撐著,都快閉上眼但就是用力撐開,邊撐開、還邊死抓著我的手---我總覺得她有著什麼問題還沒被解決,我的好奇心開始被挑動了起來。只是我擔心明天再問她的話,她已經忘記了當下的感覺。

於是我決定硬著頭皮、跟她在這個節骨眼上討論起這件事。



我:「你真的很不想睡覺耶。是因為太好玩了,捨不得睡?」

她:「恩。」

我:「還是是因為怕媽媽跑掉,醒來媽咪不見?」

她:「恩。(哭腔)」

我:「那是因為太好玩了不想睡,還是是因為怕媽咪不見不敢睡?」

她:「怕媽咪不見~~~~(哭哭)」


這下子完全引發我的興趣了,老娘一點都不累了。



我:「你怕媽咪不見,那如果還有爸逼在呢?」

妞竟然滔滔不絕地說:

爸逼可以陪我睡啊,可是爸逼也會不見。
爸逼不見的話,可以找阿嬤。可是阿嬤也會不見。
阿嬤不見的話,就可以找阿公。
阿公不見的話就沒~~~有~~~了~~~~

聽起來真的很可怕耶,那是一種「眾人皆醉我獨醒」...或說是「全世界只剩下我一個人」的孤寂感。

我平常少做了什麼嗎?



我:「挖屋,聽起來真的會害怕ㄟ...不過,你知道我們都去哪裡嗎?」

我開始跟他舉例有時候我們不在她眼前的時刻,我們都在幹嘛。

「但重點是,我們最後都會回來。就像現在媽媽躺在這裡跟你睡覺。我跟你保證,晚上除了去上廁所或喝水,我都會在這裡。」

妞:「好。」

我:「那以後我們離開你眼前,也跟妳說一下好嗎?」

妞:「好。」


互道晚安後,妞妞睡了。


連結回溯我的童年

我不確定妞妞睡得是否如我看到的安穩---這是否一勞永逸。因為這似乎需要花點時間觀察。

我回想起我小時候也有類似的感覺。我怕黑、也怕一個人。三四歲左右,爸爸有幾個夜晚自己出去與朋友應酬,把我一個人放在家裡。那天大雷雨,房間裡很黑,只有雷電的光影。後來我自己打電話給媽媽,請她來接我。

我是單親家庭,跟阿嬤在一起的時間很長。到國中的時候,我還要拉著阿嬤的手睡覺。當然,經歷了許多個離家在外的年頭,現在已經沒有這樣的「症狀」,但我心裡知道我還是害怕的。

現在回想起來,覺得很奇妙的是,我怕黑、怕一個人,但我卻在我有孩子的時候,要求他們從小就不要怕黑、不要怕一個人,勇敢面對。曾經我覺得這是很棒的方式,用「習慣」來補強我的某些缺乏,可是現在卻覺得哪裡出了點問題。

而且,這麼看來,光是跟妞妞說「我們會回來」,並不一定能解決她的問題。


我的不安全感,跟妞妞有關嗎?此刻我好想找個心理醫師聊聊這件事。


妞妞睡前的小世界aka.我童年的小世界,為自己連載中。















妞妞不想睡(一)

01.
妞妞今天都沒有午休,但直到晚上精神依然抖擻、丹田厚實、心情愉悅。她自稱「我是不用睡覺的人。」

晚上八點多我們想去市區買點東西,計畫著回程路上也許她就會在車上睡著。沒想到,到接近家裡五分鐘路程,她還在後座發問、評論、搭我們的話。

我忍不住問老王:
「怎麼她都不用睡的啊啊啊?!」

爸爸笑了。但後面一陣靜默,我回頭去看她,發現她一臉錯愕表情。

我:「妞妞你怎麼了?你覺得媽咪在說你,你不高興嘛?」
爸:「她應該是很驚訝,原來爸媽都在盤算我。」

她把頭轉過去看窗外,都不看我。看來真的生氣了。
後來她忽然轉頭對著我賊賊地笑了。原來我被整了。
哎唷,好可愛唷。

但~~都幾點了,整天不睡怎麼還可以整人的啊!!!


02.

回家後,帶她去上廁所,她坐在馬桶上。

我:「妞妞,你好可愛唷,我好愛你唷。你知道媽咪真的很愛你嗎?」

妞緩緩地抬頭笑著看我:





「我尿好了。」
輸了。

2016年10月10日

鄉村片刻 (二):這裡的郵差

我一直對郵差這個工作有些嚮往,大概是因為可以逐戶送信、看見每一戶人家的生活樣貌,彷彿在看一齣大型的舞台劇。

住在小城市裡的時候,例如我從小長大的娘家高雄公寓,郵差是要按公寓門鈴,叫住戶下來蓋印章的。因此郵差在樓下大喊姓名後,住戶就要踩著拖鞋趴啪啪趕快跑下樓領信;

住在大城市裡,像是台北的大樓,我們從來沒有見過郵差本人,因為他都是直接拿信給管理員;

那麼在鄉村工作的郵差呢?


沒想過拍郵差本人的照片,真是扼腕。
用Evernote軟體隨手畫一下,咿~~~挺喜歡的耶。
畫畫程度似乎停留在小學階段就是了。


他們嗓門很大。

鄉下沒有門鈴,也因為三合院屋型常常很深,不大聲叫是不知道有沒有人在家的。

因此,在白天寂靜的鄉村裡,常會有一聲丹田力道渾厚的「王~~~虹~~~~明~~~~掛!!!號!!」劃破寧靜,大家便知道郵差來了。

家裡的人踏著拖鞋(always拖鞋),打開防蚊蠅的紗門ㄍ一ˇ拐一聲,小孩在紗窗內窺視,或是偶爾順便出來打轉。空氣裡只剩下的機車兜兜兜的引擎聲,然後揚長而去。


他們也經常被狗追。

我們這一帶幾乎家家都養狗。每一家的狗兒其實平常都懶散的在屋前廣場曬太陽、散步,沒什麼殺傷力。但,只要看到有陌生車陌生人接近,就會像被電到一樣,忽地跳起、狂吠、往外奔去、作勢咬人。

這個兇猛的程度,連我在附近散步時都會有點被嚇到,並且故作無視的立刻轉身離開。

因此,郵差就是他們必然攻擊的對象,畢竟全身綠色,真的很不尋常。狗兒腦子裡應該在想:這個全身都穿綠色、又不常來、機車又很大聲的傢伙是誰?咬了再說!

也因此,郵差來的聲音,總是伴隨瘋狂的狗吠。

郵差來久了也就知道哪一戶人家的狗會叫、會追、會咬人,應該也知道怎麼避。我想他們應該有一些「傳承的紀錄」,畢竟這是生存法則。

不過,我們家對面的黑狗,似乎沒有因為經驗累積而妥協,每次都是「熱烈」狂吠,每一天都彷彿是第一天看見郵差般的瘋狂。

有一次郵差送信來,又被死追,郵差在距離我們家10公尺,手伸長了把信塞進信箱,然後對著狗大叫「哩安捏不行啦!!!」然後揚長而去!

我們在屋內吃飯,笑了。

他應該也是在跟主人喊吧。


他們記的是名字而不是門牌。

我剛搬回來台東的時候,朋友寄了一些東西給我。幾天後我一直沒有收到,後來發現有通知,表示我的包裹在郵局,上面寫著「查無此人」,被送回去郵局。

查無此人?查無此人?查無此人?我幾乎每天都在家怎麼會查無此人呢?

後來才發現,由於這一帶人口變化不大,幾乎都是老面孔,因此郵差他們可以記每一戶的名字,久了就習慣了,看到信上的名字就知道是這戶的信件。而這位郵差闖蕩江湖這麼多年,沒發現這裡原來今年來了一個「黃小姐」,就也還沒問就把信收回去了。

還好,隨著我的網購包裹或信件逐漸增多(羞),後來就沒有這個問題了。

但是,記名字還是很狂的一件事啊~~畢竟每一戶都是真真實實的人,不只是一個號碼,好有人情味。




不知道郵差是否也會在日記上寫下每一戶買了什麼、發生了什麼故事呢?類似「樓下的郵差」這樣的劇情,最適合的編劇就是郵差了呀!


可愛極了,這樣的工作。 




2016年10月9日

鄉村片刻 (一):門口總是有菜,神奇地

來鄉下住了一段時間了,沒想到意外的適應以外,還意外的喜歡。鄉下有些特別的風土民情,莫名的可愛。

先說第一個好了:
有時候我們一開門,門口總是擺了一些看起來是別人要送給我們家吃的食物。 



南瓜、冬瓜、空心菜、桂竹筍、絲瓜、檸檬、蒜頭....有些是我們自己種,剛被公公採收下來暫放。偶爾公公就直接在門口切竹筍。

有些是親友們的作物,或是自家菜園採收下來分送的。

除了這些作物之外,也有些是別人手作做好、或是他知道誰手作很好吃於是買來跟我們分享的食物。例如手作豆漿、百香果醃南瓜片、饅頭包子...

當親友遇到好吃時,被記得原來是這麼幸福的感覺。

打開門就看到這些食物,似乎讓我們與食物之間產生一種很熟悉的連結:「我們彼此認識」,而不只是放在市場裡面架子上的「商品」。

在還不夠熟悉這些好心的分享者之前,也開始用食物來標記每戶人家。誰家種的南瓜很甜、誰家的絲瓜很好吃、誰家做的豆漿很濃很香...這些職人就這麼成為專家般的,烙印在心裡。


姐吃的不是菜,是濃濃的人情味。
我們有什麼食物可以分享給別人呢?忍不住這麼想。因為被記得,是很幸福的。

筍子,整支的。看到這個可以預測出:今晚應該有桂竹筍湯可以喝了!
另外還有絲瓜等,也都超級好吃的喔。

好甜好甜的南瓜~~~





[日記]趕快雨停吧⋯⋯

01.
拜艾利颱風及鋒面通過之賜,這幾天台東下著大暴雨,等級直逼颱風,很多路段淹水就像黃河,鯉魚山土石流,連知本到太麻里路段的火車都撞到忽然傾瀉而下的土石流。

搬到台東後,多次感受到大自然的權威力量。

這些大自然的變化其實完全符合他的作息,就如同日出而做、日落而息的習慣;也如同中國人喜歡的節氣,或我們熟悉的四季;大自然就是用他的節奏循環、生息著。所謂「天災」倒是比較是人類的視角。

這點讓我完全明白,我們為什麼應該尊敬祂。只是,也不禁想請求天父給我們再多一些喘息的空間,或者給我們足夠的智慧,理解這一年的意義。

02.

媽媽說,她這幾天在想妞妞那天跟她說的話。

那天媽媽生氣,對妞妞說了比較重的話。

妞妞隔天跟外婆說:「台東的阿公阿嬤從來不生氣的,全家都不會生氣。」

我媽媽說,「那我也要學你的阿公阿嬤以後不要生氣。」

妞妞說:「好。」



孩子的單純讓很多感覺慢慢變得敏銳,他們比大人還能準確地觀察四周的變化。

但我發覺,也許我們的以身作則只做了半套:我們試著不生氣,但可能還不夠去理解妞妞每個行為背後的原因,以至於她提出的是「不生氣」而不是「去思考為何對方會這麼生氣」。

「不只是因為我調皮,為什麼阿嬤這麼害怕我受傷?」

說到底,我自己也很少去同理我媽媽啊⋯⋯

也許這可以挖掘得更深。


03.
最近在看《那時候,我只剩下勇敢》的小說,相當引人入勝。走過中橫後,更覺得這本書真是得來不易。

更神奇的是,她的每一個章節都在召喚我「寫日記」以及「探索我所在乎的事物」。

而後者幾乎是我搬來台東後,每天都在思考的問題。也許記錄下來,就像是張很完整的探索地圖。

期待每天!











2016年10月5日

成就感來自於信任


我:「妞,媽媽前幾天跟你說的,媽媽今天要去台中上課,不能跟你們一起回去高雄,你還記得嗎?」

妞:「媽咪為什麼要去上課?」顯然忘了。

我:「為了講更多很棒的故事給你聽。好嗎?」

妞:「好啊。」

我:「但是媽咪不在,車子上只剩下你、爸比、弟弟。車子要開很久,你如果哭哭,弟弟也跟著哭哭,這樣爸比開車會分心,很危險。

你可以當小隊長負責照顧自己和其他人,讓大家都安全嗎?」

妞:「哈哈,我是小隊長。」重點是這個。

我:「對啊,你有需求跟爸比說,爸比會盡力幫你;但弟弟要靠妳照顧了。」

妞:「好!」

於是,送他們上車,
妞妞出乎意料的,
開心的跟我揮手說拜拜。
沒有分離焦慮。
我開始懷疑我自己以前為什麼從來沒有給她這種感覺。

------------

爸爸抵達高雄後,傳來訊息---
我很感動。
連日來的持續溝通似乎有奏效。

我打了電話給妞妞確認她的感覺:
「對啊!我有照顧弟弟喔!
(那你開心嗎?)我很開心!」

小孩的成就感,
起點似乎在於大人的完全信任。
 

2016年9月30日

[日記]找血管瘤的醫師

今天回去醫院回診,確認我的血管瘤狀況。

醫生直接幫我照超音波。花了一點時間後,他轉頭跟在旁的護士說(但我覺得也很像在跟我說):

「當你發現我慢下來的時候,就是因為我--又在找血管瘤了。」

護士大笑。他們說,我已經是今天第三位說自己有血管瘤但我他們怎麼找都找不到的病人。

醫生說,「喔我們以前讀醫學院考試是要求一定要找出一公分以上的血管瘤,不然不能過關的!但一公分以下的真的很難找。」他像個學生一樣很認真的找,有種想破關的感覺。

護士說,「我們的儀器剛換、很新,很可能是因為解析度太高反而找不到嗎?」

醫生說,「照理來說應該會可以發現呀⋯⋯」繼續尋找。

護士說,「不過不好找代表很小,也算是好事。」

醫生說,「不,病人只會覺得我們技術不好。」埋頭繼續找。活像個想要解code的工程師。

忽然我想起我已經上傳了我的MRI影像,也許可以看到位置。

醫生大拍手:「真的啊!感謝你提供線索!我立刻來找找!」他感覺真的很熱血的想找出來。

後來媒合了位子後果然順利找到。

離開時他很抱歉但開心地跟我說:「哎呀抱歉今天花了很久時間,而且還靠你放水我才找到!」

哈。不知道是否因為東部醫院病人沒有西部醫院多,他們花在病人身上的時間很多,而且很願意交談談論醫療知識。

這個下午覺得很溫馨。好久沒看到這麼熱血又想要解題的醫生了。





2016年9月29日

[共學日記]媽媽不見了;關於兒童親善環境

由於每次共學都有新的學習與省思,決定好好紀錄。

今天的共學@美術館。

這大概是目前看過最親民、對兒童對友善的一個美術館了。😍

今天的省思是:

1. 當孩子們正在專心玩耍時,我有事得短暫離開現場並再回來,我要不要告訴她呢?

今天我沒特別告訴她,我當下覺得:去回只要一分鐘,不想因此中斷她的專注與正在遊戲的興致。

但回家後再進一步思考:我似乎下意識地也怕她會不希望我離開,而要我留著。就會需要花上一點時間⋯

後來發現,我不說的結果是:
我的孩子會一直三不五時回頭看看我是否還在。不安全感似乎更被加重。

再仔細想:如果我今天跟家人出去玩,我會不會希望家人在短暫離開的時候告訴我去哪裡呢?

我會。

大徹大悟。我並沒有對我的孩子設身處地。

這似乎也是「信任」的問題—我是否夠「信任孩子」能「成熟地」面對「分開」這件事?

「她之前都一直很黏我」的念頭在我的潛意識裡叫我不要再相信眼前的孩子會改變。

可是「不要再相信」這五個字,好可怕、好重。

我不喜歡這樣被對待,我也不想這樣對待孩子。如果能好好與她溝通,慢慢地我們之間的信任是否也能彼此加成?

學習面對困難的抉擇是孩子必經之路,
但該學習歸零的是我,
而往往我們就在這「圖個方便」中剝奪了讓孩子學習的機會。

 



2. 對兒童友善的美術館是什麼?

今天到美術館,我們不只在館外度過了一天,也進入館內,參觀了2016南島藝術節。

我們的感覺是:
「哇賽,這裡對兒童好友善。」
「帶孩子去其他很多類似的場合都好緊張。」
「對啊在別地孩子一直被說吵、還會有人一直要趕孩子,超沮喪的。」

雖然我們都知道也能同理路人用眼神肢體告訴我:「你怎麼不管管你的孩子」,但我真的要說:孩子不是你說管他,他就會立刻關上靜音的,又不是催眠秀!!

「那妳不要帶孩子來這種地方呀?!」我請問這個世界,你們到底要把孩子逼到哪裡?只能去玩溜滑梯跟老人運動設施,這也太貧乏了!真正的教育就是生活,走不進生活如何進行更真實的教育呢?!

只是又有多少環境、多少路人,
願意給父母與孩子多一點的「時間」與「心力」去磨合?

沒有,因為你只想到你自己(真是老梗)

回過頭想:到底對兒童友善的環境是什麼呢?

現在多數餐廳標榜的為親子設計,其實好像多數是:容許被吵鬧。有玩具或遊樂設施。有兒童餐。有哺乳室。

這些設計是為了爸媽,還是孩子呢?
「對兒童友善」還有沒有其他的標準呢?

我目前觀察想到的有:

1️⃣他的環境是否也有從兒童的視角所做的設計?

2️⃣他的人員或環境設計是否願意在互動過程中「願意引導」孩子應「如何」與這樣的環境「互動」?

3️⃣他的內容是基於什麼角度而被「設計」的呢?是讓孩子打發時間、消耗體力?促進父母消費動機?還是藝術欣賞、思考啟發?

還有嗎?

我不是專家,但真心覺得:在大眾環境裡,每一個兒童都值得更好地被對待。

台東美術館的磁鐵牆 
(孩子們很愛這磁鐵牆)

(小孩在投射大海的布幕下游來游去說自己是鯨魚、海龜⋯) 

[日記]原來我還沒學會同理自己

梅姬颱風終於離開了,這幾天我做錯了一件事,讓我看見了自己身為東部人的一種傲氣,這感覺讓我內心有深深的懊悔。

[事件]

我與幾個朋友在群組中大家互相關心颱風各地的狀況。他們都是住在西部,只有我是在東部。

朋友問我:「台東狀況如何?」

我說:「沒風沒雨。我漸漸覺得隔了一座山,東部西部似乎真的是兩個國家。」

朋友問我:「那還真是差很多!」

我說:「對啊。我發現除此之外,媒體觀點也很不同。這幾次颱風後,我感覺到,即使是住在紅葉村的居民,遭受如此大的災難,他們還是微笑面對。跟媒體報導的農民悲慘表情、要求政府賠償、是截然不同的。」


[我的心情]

其實,話說完我就後悔了。

當時西部正在遭受可怕的梅嬸攻擊,但我的言談之間無疑是一點同理心都沒有,竟然還以能微笑度過災難為榮。我想為這件事道歉,但還在思索我該向誰道歉。

更進一步的,我也發現某些深層的內在思考:

1️⃣台東人的樂觀完全翻轉了我以前腦中的「典型受害者」印象

這四次的颱風,幾乎沒有看到台東人因為受災影響的抱怨。那天上紅葉村,他們不停搬出飲料麵包給我們吃,還笑著在家樓下聊天。只是他們背後的家已經空了,剩下一堆爛泥。

而這點,是我覺得在西部的新聞或社群觀點中不常見的。

2️⃣我是否能接納符合「典型受害者形象」的受害者呢?

這問題完全打翻了我過去的經驗記憶。

我容易不認同膽怯的人;我曾經要求女兒跌倒了不要哭;我對於情緒化的人容易請他們先不要用情緒處理事情;我在一些重大挫折時,反而不容易哭,甚至哭不出來,那些悲傷不知道被我的大腦收進哪個抽屜了⋯

原來我不止是不太能接納受災戶哭,我潛意識裡,也不太能接受這樣的情緒表現,對家人、對自己,皆然。

這似乎有兩種方向可以思考:第一,我其實是很害怕處理情緒為題或衝突的人?不太像。第二,我其實是很怕表達真實情緒的人,所以在習慣壓抑的情況下,也覺得別人的情緒不應該存在。

為何害怕表達可能又是另個long story。

只是這不僅又回去凸顯了原本我對原事件的罪惡感,我更明白:為什麼我這麼不容易同理他人。

原來我根本還沒學會同理自己、接納自己。我還無法承認自己的軟弱---站在神的角度來看,我沒有真正認同「人都是軟弱的」,直到這一刻。

願我也開始練習,放下那個優越感的自己,接納所有的自己。


2016年9月26日

媽媽的五感

半夜,跟孩子睡在一起,當她180度旋轉,屁股跑到我的頭上,我偶爾會聽到一陣水流聲。啊⋯有記得幫她包尿布真好。 

半夜,空氣裡瀰漫著一種阿摩尼亞的味道,隨著風扇飄來。啊,原來我沒包。

日常,一個轉身,在空間裡我可以聞得到三公尺外那個已經拉屎的寶寶正在移動。

兩個寶寶若要睡在同一個空間,一個不愛被人吵、一個很愛吵人,吵得不可開交;但當他們兩個睡著,一個要抓著人睡、一個喜歡被抓著,又剛好配成一對。

在外,尤其有陌生人熱情地想要抱他們,我感覺得到他們的緊張,從他們伸出的手、無力的眼神。 

每晚,總是在想等等她們睡了,我要再起來寫東西,等待的過程常常會讓我失去耐心,只是當他們睡了我又會後悔,不停地思念他們睡前的胡言亂語。

多數時候,我都是最早睡著的那個,甚至睡到「隨便吧反正我要睡著了」的秒睡,什麼聲音都聽不到。我也是最晚醒來的那個,求小孩再讓我睡五分鐘的那個,雖然他們根本不知道五分鐘有多長,但他們會答應。(然後過了三秒就又來叫我)

小孩身體小小的、皮膚好像也很薄,有時候把手放在他們的胸口,就可以感受得到裡面的心臟在跳動。有時候他們睡到一半我會這麼做來確認他們活著。然後總會閃過一個極不真實但也很真實的感覺:他們是一個珍貴的生命,每一分、每一秒,他們活著,正在展開他的人生。

從我們家裡開始。

我的腦中會出現:從他們的胸口不停zoom out到台灣、到亞洲、到地球、再zoom out到宇宙外太空、再到⋯⋯也許極限是在神的眼睛裡。

上帝為什麼把這樣一個小生命交在我們家庭的手上呢?看著他們,總是提醒我不間斷地去尋找這件事的答案。

而我為什麼在經歷這些變化呢?我每天都在發現不同的答案。

那天與傳教士討論到「照顧孩子」。他們問我,「那你現在的目標是什麼呢?讓孩子更好、平安長大嗎?」

那一刻我驚訝的是,我的答案很快的跑出來:「我希望我成為一個更好的人。」

而我覺得,照顧孩子是一個很棒的途徑。

 

2016年9月24日

洗髮皂生活大挑戰

大概是來台東了以後,認真的體悟到大自然真的不能壞掉,開始有感的進行無塑生活。因此,最近試著在用手工皂「洗頭」。

以前也不是沒有這概念,但我現在完全明白:知道是一回事、說說是一回事、相信是一回事、有罪惡感是一回事、行動又是另外一回事。

但回到台東,好像許多事物都在召喚我這麼做:

我們家的洗衣精、洗碗精、甚至洗臉的東西是我們自己手做的「大量蘆薈檸檬露」,好用到我自己都想給他五顆星,超級解油膩,洗碗只要一點點碗就激激叫而且不傷手;

共學團開始見證到大家愛地球的方式,帶著容器去麵店消費外帶,並且盡可能減少消費;大家會討論如何減塑、Poo-free⋯總之我都好想試試看。

高中老師上次見面時送了我一塊髮皂,原本以為是一個就像手工皂洗臉洗手一樣單純的事,但是沒想到卻意外開啟了人生另外一種體驗。

手工皂洗髮會需要經過一段適應期,就是頭髮會因為一些皂與水的自然作用形成皂垢,頭髮就會卡卡的,尤其過去使用過多化學配方的頭髮會特別辛苦,加上南部多半是硬水,洗起來相當痛苦。因此最後可以使用醋或檸檬做成的護髮水,來與皂垢中和,幫助毛鱗片關閉。

開始前幾天我的頭髮卡到不行,洗頭卡、吹髮卡就算了,吹完頭髮像七天沒洗頭一樣,一條一條的。我一直想像我的頭髮正在進行排毒,把化學元素排出。信念!信念!

大概是用到第五天,洗頭髮終於開始可以起泡,可以很認真的洗頭皮。吹頭髮有感受到柔順感,而且竟然有蓬鬆感!尤其醋做成的護髮水,噴在頭髮上真的可以感受到頭髮在變軟,想著毛鱗片正在隨著節奏關閉,實在太美妙了。

更重要的是,我似乎第一次這麼瞭解自己的頭髮,以及這些物品與我的頭髮的關係。那種很「自然原始,一切本來就是這樣」的感覺,so good。

而且,不用再買洗髮精、軟絲精這些東西了啊!也不怕污染環境。

減少、再減少。走向大自然原本的生存之道。

(三年前的我應該無法相信自己會變成這樣。)

接下來,我想來挑戰看看Poo-free⋯

 

2016年9月21日

四個孩子的故事:關於愛

自從有孩子以來,我發現孩子經常是我的老師,因為他們其實是最勇於去愛的靈魂。我想寫下在我記憶中四個孩子如何教我「愛」。

01. 為了街友蓋房子的小女孩Hailey

這是在網路上看到的真人實事。Hailey 5歲那年與媽媽去雜貨店購物,遇到了一名街友,於是她請媽媽買一個三明治給街友吃。後來過了幾天,她們又在路上遇到一位街友,他在戰爭中失去雙腳、無家可歸,因此Hailey又請他媽媽買三明治給他。

但媽媽告訴她:「我們家並不富有,沒辦法一直幫助所有的人。」

這句話並沒有澆熄Hailey的熱情。她決定換個方式:既然沒有錢買,那她就自己種。於是她把它們家後院改成菜園,開始研究書籍、種植。

兩週後,她收成了一小袋作物,她拿去給那位沒有雙腳的街友。鄰居知道了她的善舉,紛紛幫她擴大園地。後來她持續把這些作物送給街友及貧民區的朋友。

 

慢慢地,她發現,沒有房子住也是個嚴重的問題。於是她決定自己學習蓋房子。

她自己丈量、自己油漆,蓋的房子雖然不大,可是可以睡得下1-2個人。當地建商甚至半價提供給她建材。

慢慢的越來越多人知道她的行動。有人捐書給她,有的人捐衣服、女性用品、禮品卡等,有人募款,甚至還有一位開飯店的大叔把他們飯店用不完的肥皂洗髮精送給Hailey,由她來分配給街友。越來越多人加入她的善舉行動。

摩羅乃書7:13提到「凡邀請人愛神​的​事物,​都​是​蒙​神​感召​的」

我們是否都能像Hailey一樣,毫無包袱的去愛? 而且把愛傳出去?


02. 畫畫給陳進興的小女孩

白曉燕命案的那年,我國三,這件撕票案讓我非常的害怕,曾讓我好幾天都睡不著覺。因為當時我跟白曉燕年齡相近,而且我媽媽長得很像白冰冰。因此我在過度投射下,非常關注這起綁架案。

我記得在最後陳進興落網前,他跑進去一個南非駐台外交官的家中,俘虜了這家人當作人質。俘虜過程中,他不斷的透過媒體call out與外界對話,彷彿知道自己的逃亡之路將走到盡頭。

最後這家人安全地被救出。他們在屋內的事,後來出了書,書名叫做《真愛》。

在房子裡面時,武官一家人一直勸陳進興不要自殺,他們也要求警方不要開槍打死他而要活捉。

當陳進興棄械投降時,安妮夫人上前對他擁抱,並說:「不管發生什麼事,都請記住,上帝是愛你的。」

他們送他聖經,甚至在審判期間一直寫信到獄中鼓勵他。他們設法改變他、幫助他,不用恨而是愛。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

綁架案當時,陳進興與媒體通話,他在電話裡頭說:外交官的女兒,一個小女孩撕下筆記本,在紙上畫了一個十字架,在十字架外又畫了好大一個愛心,然後寫上〝I Love God〞(我愛上帝)。

一般人躲他都來不及了,以免自己受傷。但小女孩的舉動和這幅畫,別說是否曾讓陳進興錯愕與感動不已,我也不停地思考,如果是我,我能不能這麼勇敢?
摩羅乃書8:16「完全的愛,驅除一切恐懼。」

我們是否都能像這位小女孩一樣,毫無恐懼的去愛?


03. 共學團的哥哥們

最近帶妞妞參與共學團,妞妞是新朋友,所以其中有些高敏感的小孩自然對他比較不熟悉。一開始會說:「我們不要跟她玩!」

講久了妞妞也會挫折害怕,其他家長們慢慢開導瞭解那群孩子的想法,我則是一直安慰她,也鼓勵她繼續跟孩子們玩,讓他們熟悉,就不會有這樣的情況了。

因為在共學團, 我們練習尊重每一個孩子當下的感覺。所以不會強迫任何一個孩子一定要跟誰玩。某程度孩子也必須練習接受他可能會被拒絕的結果。

妞妞雖然挫折,但過一會兒她就像忘記一樣,繼續跟著跑、還邀請他們去玩,跟他們一起吃東西。她比在家裡還堅強。

到了第三次,已經有部分的孩子跟妞妞玩在一起,妞妞開心的說我要跟誰去探險。其他的孩子,我相信在愛的帶領下,他們可以彼此相愛。

 

尼腓二書31:20提到「因此,​你們​必須​對​基督​堅定不移,​懷著​完全​光明​的​​希望,​以及​對​神​和​對​所有​的​人​的​​愛心,​努力​前進。​」

雖然比起大人,小孩真的記性比較不好,但是
我們是否都能像孩子一樣,純真而懷著光明的希望去愛?



04.初級會那個頑皮的小男孩

最後一個故事,是我之前在初級會服務發生的故事。

班上有一個男孩特別調皮,上課時他喜歡把椅子顛倒放,他喜歡躲在桌子底下,他喜歡反駁老師的話,他喜歡一直跟旁邊的同學講話。坦白說,老師們要給他上課會有點緊張。

有一次,有一家人來教會探訪,他們的女兒行動不便,因為晚到教室,我們已經在上課。

結果全班第一個拿椅子給這位行動不便的女孩坐的,是這位男孩,因為他有一個也是行動不便的妹妹,他在家必須照顧她,所以他幾乎是下意識的這麼做。

哥林多前書2:9:「神​為​愛​祂​的​人​所​預備​的,​是​眼睛​未曾​看見​的」
他也許不是安安靜靜坐在椅子上的孩子。可是他是個懂得去愛的孩子。 我們是否都能像孩子一樣,從心裡去愛,而不是在形式上、從眼睛裡?

回顧這四個真實發生的事:
我們是否都能像孩子一樣,毫無包袱的去愛?
我們是否都能像孩子一樣,毫無恐懼的去愛?
我們是否都能像孩子一樣,純真而懷著希望去愛?
我們是否都能像孩子一樣,從心裡去愛,而不是在形式上?

有時候我覺得我自己還做不到這些孩子的一半,當年紀增長,我們更害怕失去、更害怕受傷,有些愛是不容易的。

摩羅乃書8:16「完全的愛,驅除一切恐懼。」

在學習仁愛的路上,我們可以問問我們自己,我們如何更像個孩子,更單純的去愛。

2016年9月20日

內在小孩

在孩子身上,看到很多關於大人的事。

01.

小孩想睡覺時,其實很像發酒瘋。

不是大哭大鬧,就是講話無敵大聲誇張,深怕別人沒聽到。

事情是這樣。今天去共學了一天,妞妞都沒有睡,傍晚弟弟已經倒在餐椅上,妞妞可還沒完,又跟著阿公阿嬤去山上唱卡拉OK唱到九點多才回來。

回來後,她跟我要了一瓶牛奶。


她一手拿著奶,一手在空中像是個大嬸一樣揮著說:

「不是,啊我剛剛去唱歌,唱很大聲耶!!!唱拔蘿蔔喔!!!可是啊!!⋯⋯」

我開玩笑問她:「你剛剛是喝了什麼嗎?」

她又邊拿著牛奶邊燦笑:「哈哈哈,對⋯」

活像發酒瘋啊。


我想起大俊老師在中橫上說,人在喝醉的時候,內在小孩就很可能跑出來,因為不再壓抑。

那些喝醉發酒瘋的人,他們的內在小孩,也許都很需要一個擁抱吧?


02.

今天妞妞算是正式進入共學團第一天,孩子們第一次看到她都不熟悉,難免陌生而無法打成一片。尤其當熟悉的孩子聚在一起,就會不想跟妞妞一起玩。

孩子原有的世界裡,要接受新的人事物可能打破他們花了好大力氣建立起來的常規的事實。某些孩子可能毫不忌諱,但某些孩子會產生巨量不安全感。

妞妞是高敏感小孩,在她身上我經常看過「巨量」不安的樣子,那種看似「沒有禮貌」的反應,我後來才慢慢明白她的世界可能正在面臨一些「超級!無敵!巨大變化(可能類似眼前世界在一塊一塊崩壞重組的感畫面吧我想!)」。

想起妞妞之前怕生,我總是會抱著她、一直跟我的朋友道歉:「不好意思,我的小孩比較怕生,還不能說話。」

對方經常會說:「是不是你自己帶?」「要多帶她接觸人群喔。」

我不喜歡大家給我這些建議,但我其實更不喜歡那時候無法信任孩子、接納孩子的我。

我好像在要她「立刻」接受這些變化「才是對的」,因為「這麼簡單難道你不會嗎」,但卻沒看到她眼前崩壞的世界。

後來許多次都證明了:妞妞只是需要多一點的時間。

因此今天我再度覺得:能被接納真好。

不是被接納成為朋友的那種接納,而是「我的任何感受都能被接納」的那種接納,讓人好有安全感。

剝奪了這些「時間」與「接納」,孩子防衛都來不及了,他們沒有時間消化那些恐懼、那些緊張、那些不安全感、那些排斥他人的反應。

大人也是的。而且業障已經很重的我們,搞不好需要的時間還更多⋯⋯


2016年8月31日

務實的家庭關係

01. 
有一次妞妞在吃飯,好像吃得很認真

我:「妞,這一刻妳在想什麼?」
妞:「嗯⋯(認真想)⋯我在想我要怎麼把飯吃完阿。」

我女兒好務實喔

02.
我開車,老王在旁邊用APP學日文

我:「你看,我開車的話你還可以在旁邊舒服的學日文。」
王:「但我們生命是飽受威脅的。」

我老公也好務實喔

03.
睡前。
我:「爸比,你愛我嗎?」
王:「愛你。」
我:「可是我放屁了。」
兩秒。
王:「靠怎麼這麼⋯(掩鼻)」
我:「你還愛我嗎?」
沈默。

我們的家庭關係就是這麼的務實。

 

2016年8月29日

心。中橫。覺旅 中橫健行記事(二) 那些與山一起生活的人

剛剛看到一則報導,台灣國寶級古道專家楊南郡老師於8/27早上辭世,享壽85歲。

楊南郡老師曾說:「爬山多年,對台灣的山、台灣島有一種深刻的感懷,山爬得愈多,越發感知對台灣的地理、歷史、文化知道得這麼淺薄。」

走中橫前,我對這話也許只是「認同並分享」;

但走中橫後,遇見了一群同樣愛著台灣的大山們的嚮導們,再看這句話,覺得有一種深深的使命感。

所以接續上一篇"那些與山一起相處的日子"之後,第二集,我想寫下這些人的故事。



大俊教練

記得第二天,有16公里等著我們。那天一早覺旅教練之一的「大俊老師」負責講解今天的路程。

大俊教練是個研究犯罪防治、心理學、親子關係的心理學專家,他也是這次覺旅路上許多心理成長課程的主要講師。同時他也是中橫健行隊負責慈恩山莊的莊主,從大學時期投入救國團參與中橫健行的經驗,可以想見他的閱歷豐富,讓人非常放心。

但重點是,觀察細微,滿腹知識的他----真的有夠好笑的~~~~~XDDDDDDD(我邊寫邊回想他的好笑還是不停地笑到花抖)!!!!!

所以我好像不小心即將以較多的篇幅來描述他。

史上最人性化的中橫健行/心。。覺旅德政,便是來自大俊教練:「不。用。負。重。」


大俊老師總是看起來正經八百,講笑話的時候也不例外。大學時候他就常跑中橫,加上雖然現在已經事業有成有了家庭,他們每年暑假都還是一定要上山來帶團,原因就是那份對中橫的熱情。因此,他看過的團隊、走過的山路,應該比我們的負重還要多....

好的,重點來了。他除了特別喜歡提醒大家如果哪一站沒有上廁所就必須忍幾公里以外,他還特別喜歡提醒大家一件事---

由於中橫健行是單向的,一般來說,所有的家當都必須扛在身上。拜託,不要以為這很輕啊,身為「沒有經驗的肉腳」,我們帶了一堆(後來覺得沒有必要的東西)以至於行李有夠重的。

但這次,心。。覺旅讓我們健行不用像傳統健行一樣負重把所有家當都扛在身上,只要背著路上會用到東西即可,這,是大俊教練的德政!!

只是也因此...我們一路都被他稱為「貴婦團」.....

  • 當我們作熱身操的時候需要扭動肩膀,邊做他會邊說:
    「肩膀還是要扭一下,雖然你們不用負重....(憋笑)。」眾人大笑。

  • 每日健行回到山莊,跟他抱怨今天路程很累,他就會說:
    「千萬不要這麼說(驚慌)!因為你們已經沒。有。負。重。(憋笑)。」眾人再次大笑。

  • 每日健行回來,跟他炫耀我們今天沒有長水泡,他就會說:
    「恩應該這麼說啦,沒有長水泡是應該的(專家貌),因為你們沒。有。負。重。(大憋笑)。」
    Again!!!! 眾人不斷的大笑問他到底要講幾次,但,我們已經開始期待他下一次繼續講,彷彿多聽一次肩膀就不痛了一點。

  • 最後一天大獨走,他勉勵我們收拾心情、忍受孤獨,
    一個人走完這段山路,然後一陣氣氛peaceful的情況下,
    他說:
    「我再次強調,不要害怕,即使你的腳可能會痛,但你絕對是走得完的(表情嚴肅),
    因為你—沒。有。負。重。」
    哈哈哈哈哈哈哈啊哈哈!我無法遏止的大笑!!!!!

你可以想像他後面幾天每講一次,我們就好像被雷劈到一樣笑到炸開!

我想這點除了可能成為他帶健行隊的此生陰影之一之外,我想應該也會是我最想念的其中之一的回憶吧!



另外,每次在幫我們拍照,他會請我們大家盡量半蹲好,然後他對焦對半天後,再瞄準視窗,幾秒後,他會探頭出來說:

「腳會痠嗎?」哈哈哈哈哈哈啊哈哈超痠,快點好嗎?????




再另外,團員文如提到她的媽媽以前是作領隊,所以都會坐遊覽車經過中橫,會在遊覽車上幫健行隊的人加油。因此她媽媽覺得:中橫這條路用走得很危險。

大俊老師立刻說:「真的啊!那你回去問你媽媽,」

我心想他是否要以心理學來開導文如媽媽支持這項活動,

「你問她...民國80年的時候,」喔,竟然還提出了當年時間點的問題。

「她是不是有從遊覽車上丟一包大零食包給健行隊的人?這實在是很奇妙的一件事哈哈~~(甜笑)。」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神回應!!!!!!!!

除了這些太好笑的好笑以外,其實大俊教練是個非常專業的心理學家。他了解各派理論,而且可以將各派理論運用於生活中。尤其是兒童成長過程中個性養成的幾個重要關鍵,他可以像說單口相聲一下滔滔不絕。上課後我記得我還特別去問了他,關於我的孩子的教養問題,從他的回答中,可以感受到他也是個很有愛的爸爸。我想以後若是開親子健行,我也好想帶著孩子一起上去喔!

大俊也是個厲害的登山專家。快出發前,他密傳在鞋子裡塞衛生棉可以!!!!防止長水泡!!!因此,為了防止長水泡,我們穿上山頂鳥HILLTOP的超強厚底襪,並幫自己的鞋子貼上沒有翅膀的衛生棉。他還教了我們一種很棒的綁鞋帶方式,可以降低長水泡的機會。結果:真的沒有長!!這些教練的經驗值真的很強大啊!!!!!!!!

請大家如果第一次來健行,一定要找專業的教練隨行好嗎?!不要亂跟團、或自己下車走(有人會這樣嗎?)喔。




芸真教練

芸真教練是個讓人覺得好溫暖的人,頂著北一女、台大的光環,她說她的專長就是很會考試。但我覺得完全不只。

她的工作是我很嚮往成為的—老師。已經在補習班教課20多年的她非常的厲害,她已經是對岸有家長請他去幫孩子量身規劃讀書計畫的菁英教師。

不過,她說她曾經非常不想在補習班教課,因為她從小到大都沒有上過補習班(這絕對是炫耀無誤)。她在自己家裡的客廳開補習班,與孩子們建立非常深度的師生情誼後,也曾經試著關掉補習班,去尋找她要的人生。但最後她發現,她其實還是很喜歡教學、也能很快的與青春期的孩子建立真誠的對話,孩子對她也非常信任,都會聽她的建議。於是開始覺得:這些孩子即使不在她這裡上課,也會去別的地方補習,那不如在她這裡,學得到東西、又能開心的讀書。因此她也常陪親子團走中橫健行、開親子溝通的課程,在中橫這個神奇的地方,幫助許多親子關係一一修復。

她還是個很喜歡靈性探索、多方涉獵的人。你所想得到的她幾乎都懂啊!而且整個中橫健行的過程,她都帶著微笑,幫我們打點許多細節,是個有智慧高效率的美女教練!!


彎彎領隊

彎彎是我們的隨身領隊,雖然個頭小小的,但又稱「鋼鐵彎」!因為她曾經----

一個寒假走兩次中橫!!!!!!!!!!!!

兩次!!!!!!!!!!!!!!寒假!!!!!!!!!!!!負重!!!!!!!!!!!!!!!!!

太厲害了......簡直已經是變形金剛的等級。即使是變形金剛,她仍然很細心的帶領我們走完中橫,真是個好女孩,聽說單身啊!(什麼跟什麼啦)

看著彎彎年紀輕輕,就已經是中橫健行的能手,這讓我好感動。這樣的青春年華(難道我們是衰老了嗎XD),願意花很多時間在這個人跡稀少的道路上,陪著一群人走路(算一算就是整個寒假有一半的時間都在中橫上),我想應該也是受到台灣之美的呼召吧。而能聽到呼召又實際邁開步伐去做的,真的很稀有。這絕對不只是因為她走路很快而已。

這次有點遺憾沒有多跟他聊到。感覺她也是個高手在民間。很奇妙的是,我發現覺旅的工作人員,多半都有「流浪」或「Slash」特質。工作流浪、也有流浪者的風骨。非常有趣啊。


鍇偉教練

鍇偉老師的課程,是這趟讓我最震撼的課程之一,也是讓我最感佩的老師。只是,他的人生經歷並不是我對他「最」震撼的部分,我最震撼的地方來自於----他的開誠佈公。

我們可能都閱讀過別人的故事。只是當當事人在我們面前娓娓道來這一切心路歷程,內心的振動還是很大。因為,我們都可能有過類似的內在壓抑,但是,願意接受自己脆弱的那一面、並公諸於世人的,真的不容易。

他告訴我們他從一開始的困惑,他如何一路找到不同的人、書本、理論來幫助他,但我覺得最有韌性的是他的心。

如同鍇偉老師分享的:「在順境的時候,接納自己很容易,可是在逆境的時候,你如何接受完整的自己?」先接納了自己,才有後面的翻轉、改變。

台灣是個太過於追求「順利、滿分」的地方,我們可能都對於失敗有著許多既定的定義,無法接受不夠好的自己、不夠順利的事件、不夠快速結束的衝突。「接受」看似是這麼常見的四個字,但許多的挫敗、衝突、放棄也都源自於此。

<父母效能訓練>裡面提到,
「一個人如果發自內心接納他人,他就擁有幫助他人的能力。因為他對別人的接受無論是在促使他人成長、學習解決問題、促進心理健康、變得更具創造力,或發揮潛能至極致等,都一再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接納是促使孩子成長及改變的原動力。」

用在別人身上是如此正向,那麼如果可以用在我們自己身上呢?我可不可以接受自己的狀態糟糕?

我多希望他能將這些影響力透過中橫、透過覺旅帶給更多的我們省思,當越來越多人翻轉了,也許就能翻轉這個島嶼想事情的方式。

他的故事我在這不說太多,留給有緣與他相聚的人,再多與他有更深度的交流。


一好大哥

好吧,接下來這一段,我應該是醉著寫的。

人生很奇妙,當你全心愛上一件事物,與那件事情相關的人事物,便這麼排山倒海而來。



來到台東後,我愛上了大山,於是開啟了想走中橫的念頭。來到台東後,遇見了一個駕訓班教練,於是我愛上原住民文化,瘋狂的追求著相關的資訊,當我來到了中橫,我們認識了一好。屴夯大哥———一位太魯閣族的高山嚮導/創作歌手。

他的衣服上寫著「岳」。我現在才搞懂「岳友」的概念是什麼,懂了「岳」對他的意義。

他的願景是:走百岳、唱百歌。自從他媽媽過世後,他想起以前媽媽總是很愛聽他唱歌,但中間一度放棄了歌唱。直到媽媽過世了一段時間後,他好希望能再唱給媽媽聽,於是他決定:他要登上台灣的每一個百岳,上山去唱給媽媽聽。

巧妙的是,因為他登百岳總是需要許多天,加上要帶吉他等東西,為了扛重物,他特別向布農族學習用頭帶扛重物的技能。在練習扛重物走山路的某天,他看到山上有個平地嚮導,正在介紹山上的生態。他心想,原住民其實是最了解高山的人,他希望原住民不只可以背重物,還可以講解自己的文化,他想要拿回他們的文化權。

於是他很認真的去考了高山嚮導的執照。

一好大哥在還沒考照之前,就已經會了一個人上山多日,背著自己的行囊生活。下了雨,全身濕了又乾、乾了又濕。保留一套絕對不能濕,因為那是晚上唯一的依靠。我看他的部落格所描寫的,我覺得他已經是「神鬼獵人」等級啊!

只是要當高山嚮導,還是要考高山嚮導的執照,但教授登山、打獵的,都是漢人,其實一好大哥比他們更熟悉這些事務的操作,但是卻要他們的同意才能拿到執照。高山本是原住民的家,但卻必須遵循漢化的框架,證明自己了解自己的家。怪哉。一好大哥說:「很多事,其實是不需要證明的。去做就好。」

但為了他的夢想,仍然配合。

40歲,他拿到嚮導證照。但一好大哥說:「就算是40歲才拿到證照,但我一定要做到至少60歲。」

一好大哥說,每次他帶登山者上山,介紹太魯閣族文化,他就一定會先從語言開始。他認真的講了原住民的命名邏輯,還有他的族譜。原來,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推行家譜這麼多年,在原住民的文化裡,從姓名便可一路追溯。

太魯閣族的名字是父子同名。因此從每個人的名字可以知道他們父親的名字。因此一好大哥還很困擾的說:「所以臉書要我填我的姓,我真的很困擾,因為我沒有姓。」

他說,曾有一晚,他帶了一群登山客上了山(什麼山我忘了),旁邊有個湖。大家都去休息後,他在湖邊、月光下,唱著王宏恩的<月光>,唱完後,轉身一看,他的身後聚集了40多個登山客,拿著手機像聽音樂會一樣,用微光隨著音樂搖擺。他說:「超浪漫。登山真的是一件很浪漫的事。」

他說,他寫了一首歌,叫做母親的話。因為他媽媽教他,如果有一天她走了,她會像大冠鷲一樣,在他的天空飛、保護他。從他的形容裡,一好大哥的媽媽是最浪漫、最懂得表達愛的人。

也因此,那晚,每唱一首歌,他用三四倍的時間說這首歌發生在他生命中的故事,傳達著他對祖靈、對族人、對他的家人、對台灣高山的愛。

是什麼樣的信念,可以支持著他,獨自登上每一座百岳,唱著每一首歌,讓他的歌聲這麼有溫度、有力量?

那晚,我們都醉了,在他的音樂聲中。

當我們登上百岳,我們興奮的是「我們做到了」;但他登上百岳,卻是用音樂來表達他的謙卑、與渺小,並發願為高山、為原住民作更多的事。

我很難用我的文字形容,我對一好大哥的尊敬與喜愛。只能把他說過的話,一字一字的刻下。

剛回到台東的我,成天都在想,我還能成就些什麼,會不會一年後,發現自己一事無成?

但經過那一晚,我在一好大哥身上感受到的是:「成就」並不是那些證明自己很厲害的事,而是幫助了多少人、帶給他人多少的能量。

大概是因為這樣,重聽那晚的音樂,又掉淚了。


一好大哥那天在現場的音樂:請點連結



那些向山學習的日子:接納

歐普拉:「這趟徒步之行教了你什麼?」 
雪兒:「接受。我必須接受時數的事實、哩數的事實、夏天的事實、人生的事實......一遍又一遍。我發現一旦接受所有的難題,其他所有的事就會跟著退讓幾分。每踏出一步,就會引領我踏出下一步,下一個真相也跟著自己揭開。我們全都會受苦、我們全都會心碎、我們全都會有難題。他們是人生的一部分。光是體會到這項事實,對我就意義深遠。」               
from <那時候,我只剩下勇敢>


不管是還在高山上為台灣的高山歌唱、說話的人,還是在山下受了高山的啟迪選擇繼續往前走的人,
之所以還在這裡,
也許是因為我們都還在自己的人生裡,
選擇了「接受」,然後努力往前。

這群人的美好我會記得,也期待在某些日子,我也能成為這樣有溫度、有能量的人。



最後,我想,回到平地後,我依然會想起大俊教練說:

「也許等你們回到平地,捷運站十站以內用走的應該都難不倒你,不過筆電記得先丟掉,因為你們:沒。有。負。重。


台灣有好多高山,是多麼幸福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