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22日

異地的集體生活

天氣開始涼涼的了,秋天。

不過早上上班的路上還是熱得發慌,讓人想要自己蓋一條風雨走廊,從家裡鋪向往公司的路上。

這幾天帶著小椰子認識台北的路,發現自己已經把這個城市活得像自己的家一樣,有些自在、來去自如。只是在某些時候,特別是和別人談起家鄉城市的種種,還是會很堅持自己對高雄的在地認同感。

雖然我現在連高雄人喜歡些什麼、討厭些什麼,都不是很有把握了。但對方瞧不起高雄、或是對高雄有錯誤認知的時候---嚴格來說是"與我不相同的"認知---就會特別的情緒激昂。

持續了好一陣子,去上班的路上,巷口修抽油煙機的阿伯,會跟我點頭問好,我也會自然跟他寒喧幾句。我喜歡那種,租房子租到有鄰居的感覺。真實的鄰居、會交談的鄰居、彼此知道彼此的上班時間的鄰居。那讓我更有"家"的感覺。

"公社的核心價值:集體生活,並不是說我們不夠獨立、過度依賴,而是,我們都需要透過集體生活來實踐自己。集體的定義在這裡是:認識自己、包容別人" 
from "乾杯! 柏林大街"
集體公社生活,似乎不像小時候在課本上讀到的那些...想像。

社會主義?集體貧窮?大鍋飯?共產社會?懶惰?.....看來,這些都僅止於,想像。世界各地有各種不同的公社運動,歐洲、亞洲、北美都有,上網google了一下,他們的生活型態與我的想像,差多了,少了那些陰鬱的氣息,多了一些互相扶持的Respect and Peace。

沒參予過集體公社,但我想作者感受到的其中那種自在的氣息,也許也是一種家的味道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